海龜(超科 Chelonioidea)被譽為地球上最古老的爬行動物之一,現存的七個物種包括扁背龜、綠龜、玳瑁、棱皮龜、魚頭龜、肯恩龜與橄欖龜。這些海洋爬行動物以其獨特的生活方式以及適應不同海洋環境的能力而聞名。
每種海龜的雄性和雌性在大小上並無明顯差異,但性別可透過尾巴的長度來判別。雄性海龜的尾巴較長,雌性的則較短。這樣的特徵使得它們的捕食與繁殖行為相對獨特。
海龜的身體形狀多為流線型,這不僅幫助它們在水中游泳更為迅速而有效,還減少了泳動時的阻力。棱皮龜是最大的海龜,成體長度可達 1.8 米,體重可達 640 公斤,顯示出海龜在水域中適應的進化史。
「所有現存的海龜物種都在其進化史中出現了相似的適應性特徵,以滿足其海洋棲息環境的需求。」
海龜分佈於全球各大洋中,但他們的生涯幾乎避開極地地區。每種海龜的棲息習性各異,例如扁背龜只棲息於澳大利亞北部海岸;而肯恩龜則限於墨西哥灣及美國東海岸。在年輕時,海龜會生活在海洋的浮游層中,待長大後則會將棲息地轉向近岸的區域。母龜在繁殖季節會回到沙灘上產卵,這些行為展現了海龜強烈的地方依戀性。
「在 COVID-19 全球大流行期間,由於人類活動的減少,多地的海龜產卵數量出現異常回升,這也重新引發了人們對海龜保護的關注。」
海龜一般在 10 到 20 歲之間達到性成熟,並可能要長途跋涉回到同一沙灘來產卵。它們的產卵過程相當繁複,每次可產下 50 至 350 顆卵,卵的孵化有賴於外部環境的影響,包括溫度。
不同類型的卵在孵化時性別會不一樣,通常較高的溫度會產生雌性,而較低的則產生雄性。這一生物學機制意味著對於海龜種群的性別比例與生存也有著重要影響。
海龜在進行生理調節時,必須排出過多的鹽分以保持體內環境的穩定。在這方面,棱皮龜擁有更強的鹽腺以解決其主要的水母飲食所帶來的挑戰。
「海龜的生理結構與海洋環境的適應密切相關,如其大型肺部配合快速的呼吸能力,它們大多數時間可優雅地潛水數小時。」
儘管許多國家禁止獵捕海龜,但海龜仍然受到獵人的威脅。其肉和蛋在一些文化中仍被視為美味佳餚,這種抓捕與消費行為對海龜的生存形成了考驗。人類對海龜生活範圍的干預,如海洋污染與棲息地破壞,也極大地改變了這些神秘生物的生存環境。
隨著人類對環境保護認識的提升,很多保護活動逐漸受到重視,並為海龜的生存帶來一些改善。然而,海龜的未來依然充滿挑戰。在這樣的脆弱情況下,人類應如何有效地平衡發展與保護,才能真正地讓地球上的海龜延續下去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