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業成就是衡量一名學生或教育機構實現其教育目標的程度。這一成就不僅包括完成中學文憑和學士學位,還涉及多種因素的交互作用。隨著心理學的發展,對於學業成就的研究越來越深入,揭示了許多影響學生成功的關鍵因素。
多項研究表明,個體在學業表現上的差異可以與其智力和人格特徵相聯繫。智力測試顯示,智力較高的學生通常在學業中表現優異。此外,與努力和學業動機相關的盡責性特質也促進了學業成功。
一項近期的元分析表明,精神好奇心對學業成就的影響不亞於智力和盡責性。
非認知因素或技能,包括學業自信、自我控制、動機、期望及目標設定理論、情商和決心等,這些因素在學業和職業成功中扮演著越來越重要的角色。社會學家Bowles和Gintis於1970年代首次使用這一術語,以為非認知技能提供了超越傳統認知測試的新解釋。
研究顯示,受內在激勵影響的學生在學業表現和堅持性上更具優勢。
家庭結構及其參與程度在教育中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父母的婚姻狀況、社會經濟地位和父母對教育的影響等,都會影響孩子的學業表現。
高社會經濟地位的家庭通常能提供更刺激的學習環境,但也可能對孩子施加過大壓力。
有組織的課外活動與較高的學業表現之間存在著正相關。這類活動不僅能提高出勤率,還能增進學校參與度,改善GPA,並降低輟學率和抑鬱症狀。
研究發現,參與體育活動的高學生通常在學業表現上亦會有良好的表現,但有時這可能與增加的酒精消費和缺課現象相關聯。
有研究表明,在高缺勤的學校中引入成功教育行動(Successful Educational Actions, SEAs)可以顯著改善學業成就。透過整合不同的教學策略和資源,這些行動幫助學生克服學業挑戰。
學業成就與參加積極的課外活動之間的關係值得進一步研究,以了解其具體影響。
總而言之,學業成就是一個複雜的系統,包含多種相關因素,包括個人差異、非認知技能、家庭支持以及課外參與等。這些研究不僅有助於學生的個人成長,更能指導教育政策的制定。當我們考慮這些因素時,我們應該思考:學校和家庭如何通力合作才能更有效地支持學生的全面發展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