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現代社會中,幸福感成為了人們追求的終極目標之一。所有人都渴望著一種持久的繁榮,即在生活中體現出的一種全面的幸福感。這樣的幸福不僅僅是短暫的快樂,而是涉及到個人心理、社交、倫理等多個層面的健康狀態。那麼,要如何實現這種全面的幸福感呢?
繁榮是推動我們成長的根本動力,不僅是個人的提升,也是社會的發展。
繁榮,或稱人類繁榮,一直以來都和古老的社會哲學及神學息息相關。這個概念最早可以追溯到亞里士多德的「幸福」(eudaimonia),這是一種涵蓋個體全面良好狀態的理想,而這一點在猶太和基督教的經典文獻中也隨處可見。無論是在聖經中提到的「正義之人如同滋潤之樹」的比喻,還是聖托馬斯·阿奎那所描繪的,繁榮都是與美德緊密相連的目標。
隨著心理學的進步,特別是正向心理學的發展,繁榮被視為一種持續的、積極的心理狀態。馬丁·塞利格曼等心理學家指出,當人們常常體驗到積極情緒、良好的心理功能及社會功能時,這樣的狀態就是繁榮。研究顯示,繁榮不僅意味著心理上的幸福,還包括與他人的良好互動、實現自我潛能的能力,以及面對挑戰的韌性。
繁榮源於個體的潛力實現,是人類生活的最理想狀態。
要達成全面幸福感,《繁榮》一書中提出了五個重要的支柱,這些支柱在正向心理學中被稱為PERMA模型,包括:
一些專家建議,為了促進繁榮,我們可以採取以下幾種策略:
「繁榮不是一個終點,而是一段旅程。」
實現持久的幸福感與繁榮是一段旅程,它需要我們持續地探索自身的力量和潛能。在這個旅程中,我們必須平衡各種生活面向,讓快樂與意味同行。你是否準備好踏上屬於自己的繁榮之旅,發掘那個更好的自己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