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中國克拉通位於中國東北、內蒙古、黃海及朝鮮北部,是地球上擁有最完整且複雜的火成、沉積及變質過程紀錄之一。克拉通這一名詞標誌著這片大陸的穩定性、浮力及剛硬度。這一區域的基礎特徵包括其厚度約為200公里,與其他地區相比相對較冷,且密度較低。
儘管北中國克拉通在很長一段時間內保持穩定,但其某些深層部分後來遭到了破壞,這一過程被稱為去克拉通化,意味著該地區的穩定性已顯著降低。最初,北中國克拉通是由一些獨立的陸塊組成,這些陸塊各自有不同的構造活動。在古元古代(25至18億年前),這些陸塊彼此碰撞、合併,與超大陸互動形成了介於原先獨立部分之間的變質岩帶。然而,克拉通的具體形成過程至今仍存在爭議。
在克拉通形成之後,它的穩定性持續到奧陶紀中期(約4.8億年前)。然而,隨著根部的不穩定,北中國克拉通進入了不穩定時期。
北中國克拉通面積約1,500,000平方公里,其邊界由幾條山脈所界定,北側為中亞造山帶,西側為祁連山,南側為秦嶺-大別山造山帶,東側為蘇魯造山帶。內部山脊稱為燕山帶,從克拉通的北部延伸至南部。北中國克拉通主要由兩個部分組成,即西部塊和東部塊,兩者被稱為「中國大陸中央造山帶」的轉北中國造山帶(Trans North China Orogen)所隔開。東部塊包括南安山-本溪、河北東部、吉林南部、遼寧北部及其他地區。
自從根部破壞開始以來,隨著克拉通的不斷變化,地震活動逐漸增加。東部塊的高熱流和薄地殼特徵使其相對不穩定。這一現象導致多次強度超過8的地震,造成大量人員傷亡。
東部塊的薄地幔根是其不穩定的根本原因,這一過程使得克拉通的穩定性受到威脅。
北中國克拉通的岩石成分主要是來自前寒武紀(約46至5.39億年)基岩,其中最古老的鋯石可追溯至41億年前,最古老的岩石則為38億年前形成。這些前寒武紀的岩石上面覆蓋著後寒武紀(539百萬年前至今)的沉積岩或火成岩。後寒武紀的岩石大多沒有變質。東部塊由早期到晚期的變質岩組成,包括火成岩、變質沉積岩等。
在整個地質歷史中,北中國克拉通承受到眾多複雜的構造事件,尤其是微型大陸塊的碰撞及彼此合併的過程,這些事件從35億年前的變質過程持續到晚期。相對於西部塊,東部塊的岩石有豐富的變質記錄,顯示在隨後的變構造事件中留下了重要的地質證據。
這個區域不僅記錄了構造活動,還蘊藏著重要的礦產資源,如鐵礦和稀土元素及演化發展的化石記錄。
隨著時間的推演,北中國克拉通的構造歷史經歷了數個重要的變形事件,尤其是在古元古代時期。科學家們對克拉通的形成與變形過程提出了多種理論模型,其中兩位著名的研究者Kusky和Zhao的觀點存在顯著差異。
Kusky主張,在約25億年前,克拉通的主要合併事件其實是由多個微型塊體所組成的。而Zhao則認為,克拉通的最終合併是在18.5億年前發生的,並提出不同的地質證據以支持他的說法。這些不同模型的討論,無疑引發了學術界對於克拉通形成機制的更深入探討。
這些模型的提出,不僅加深了對北中國克拉通地質發展歷史的理解,更推動了地質學界對於地球表面的認識。
進入新的地質時代,北中國克拉通的穩定性變得愈發重要。自從古奧陶紀以來,該地區進入了一個劇變的時期,克拉通的破壞過程明顯加速,這引發了大量的科學研究,嘗試深入瞭解克拉通破壞的原因及後果。例如,許多科學家將重點放在地質變形、地震及其如何影響生態環境等方面。
在不斷的研究與探索中,北中國克拉通仍持續向我們吐露古代地球的故事,這片土地還能告訴我們什麼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