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世紀,許多人驚訝地發現,智商測試的分數出現了顯著的持續上升,這一現象被稱為「弗林效應」,以研究者詹姆斯·弗林的名字命名。這一現象在世界各地的智力測試中出現,並且變化的趨勢似乎仍在持續。弗林效應挑戰了我們對智力和智商測試的傳統理解。
弗林效應是指20世紀期間,世界各地的智力測試分數出現的顯著持續上升。
智力測試最初設計並標準化時,通常將樣本的平均分數設為100,而標準差為15或16分。隨著智商測試的更新,參與者的平均得分幾乎總是高於100,這一趨勢從測試開始到現在都是連續且大致線性的。2009年一項研究發現,英國兒童在1942年至2008年間的《拉文進步矩陣測試》平均分數上升了14分。在其他許多長期使用智商測試的國家,如西歐、日本和南韓,也觀察到了類似的變化。
這一現象背後的解釋有很多。一方面,許多研究者指出教育效率的提升可能是原因之一。然而,對此現象的指標性解釋也表明,文化變遷可能會對智商測試的準確性產生影響,有些人甚至懷疑智商分數是否真正反映智力的變化。到了1990年代,某些發達國家出現了智商下降的現象,這引起了更深入的討論。
研究顯示,有些智商測試的改進可能使其變得不再適應現代社會的變遷。
隨著時間的推移,智商測試的修訂進程也愈發頻繁。例如,韋克斯勒兒童智力量表自1949年以來,經歷了數次更新。這些更新基於標準化樣本的表現,並且復甦的測試結果再一次定義為平均分100。對於同一夥伴再接受舊版本測試而言,幾乎每一次都會顯示智商的上升,這種趨勢幾乎在所有工業化國家中都有所體現,但並非所有國家的增長速度相同。
許多學者也探討了學生的學習年數是否與智商上升有關。雖有學習時間延長的原因,但有研究指出,並非所有年輕學生在教育不平等的環境中都能獲得同樣的智商提升。米爾根在不同年齡段的參與者中並未觀察到智商提升的減少,這表明學校教育與智商之間仍存在複雜的互動。
關於弗林效應的解釋之一是現在的環境比過去更加豐富與刺激。
除教育因素外,營養的改善也被認為可能影響智商的增長。比起一世紀前,當前的平均成年人在身高上顯示出顯著改善,這可歸因於營養與健康的整體進步。某些研究表明,缺乏碘等微量元素會造成智商下降,而美國普及的碘鹽則在某些地區提高了智商,因此環境的變化也可能對智商進步有所促進。
令人注目的另一個方面是,智商的提高似乎還與現代社會的視覺媒介密切相關。從圖片到電影、電視、電玩及電腦,當代人接觸的視覺媒介大幅增加,讓人類在視覺分析能力上得以提升。這或許也可以解釋為什麼在某些視覺測試中,智商上升的幅度最為明顯。
然而,雖然弗林效應已被廣泛研究,但對智商上升是否真正意味著一般智能的提高,仍存在爭議。儘管許多研究指出智商測試分數的上升,但這一提升並未完全對應於潛在的智力變因。更有學者認為,智商的增加部分源於針對測試的專門技能的提升。在某些特定智力測試中,表現出來的增長如同抽象問題解決能力的提升,這可能不是智力整體增長的體現。
智商上升的背景中,環境因素與早期干預的影響不容忽視。
在探討弗林效應的原因時,如何看待傳統智力測試、教育背景與日常生活中的環境刺激,似乎都不再是單向的問題。詹姆斯·弗林本人對於智商上升的見解在演變,最初他質疑智商測試的意義,但隨著時間推移,他逐漸認識到智商的提升反射了人類適應生活環境的能力。
那麼,隨著科技不斷進步與社會環境的變化,我們應如何看待智商得分的上升?這是否意味著人類的整體智力在延續進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