獴獾是一種小型的陸生肉食性哺乳動物,屬於獴獾科(Herpestidae)。這個科下有兩個亞科,其中Herpestinae包含23種主要分布於歐洲南部、非洲和亞洲的現生物種,而Mungotinae則有11種主要在非洲擁有的物種。這個科的祖先可追溯至約2180萬年前的早期新世,並在1910萬至1850萬年前的期間發生了基因的分裂。
「獴獾這個名稱源自於印度對Herpestes物種的稱呼,如muṅgūs和maṅgūs等。」
獴獾擁有修長的臉和身體,小而圓的耳朵,短腿,以及長而逐漸變細的尾巴。大多數獴獾呈條紋或灰褐色,少數品種具有明顯的毛皮圖案,與鼬科動物有著相似的外貌。此外,獴獾的非收回式爪子主要用於挖掘。
這些小動物的眼睛擁有狹長的卵形瞳孔,並擁有一個大型的肛腺,主要用於標示領土和發信號交配狀況。獴獾的牙齒公式為3.1.3–4.1–23.1.3–4.1–2
,身體長度在頭部到身體的約有24到58公分,體重則介於320克到5公斤之間。
「獴獾被認為是至少四種已知擁有尼古丁酸醯膽鹼受體突變,能抵抗蛇毒的哺乳動物之一。」
獴獾的科學分類歷史可以追溯到1845年,當時查爾斯·盧西安·博納帕特提出將獴獾歸類於囓齒類的亞科。隨後在1864年,約翰·愛德華·格雷將獴獾劃分為三個亞科:Galidiinae、Herpestinae和Mungotinae。這一劃分在1919年獲得了瑞金德·伊尼斯·波科克的支持,他將這個科稱為「Mungotidae」。基因研究顯示Galidiinae與馬達加斯加的食肉動物如fossa和馬達加斯加貓等更為接近。
獴獾以昆蟲、螃蟹、蚯蚓、蜥蜴、鳥類和啮齒類動物為主食,也會攝食蛋類和腐肉。某些品種能夠學會簡單的技巧,並受到馴化,被飼養作為控制害鼠的寵物。
「在古代美索不達米亞,獴獾被視為神明尼基利姆的神聖動物。」
在古代美索不達米亞,獴獾與保護人類免受蛇類攻擊的神明聯繫密切。根據巴比倫流傳的俗語,當一隻老鼠逃到獴獾身邊的蛇洞,他會說:“我把你們帶來蛇魅子的問候!”獴獾還在古巴比倫的浮雕藝術中出現過,雖然其重要性並不明確。
除了自然界中的角色,獴獾在文學中也占有一席之地。其中,魯道夫·吉普林在《叢林之書》中創作的短篇故事《瑞基-提基-塔維》中,描寫了一隻年輕的寵物獴獾拯救家庭免受毒蛇侵害的故事。這個故事之後衍生出了多部電影和歌曲,至今仍具吸引力。此外,在亞瑟·柯南·道爾的作品《彎曲的男人的冒險》中,也提及了獴獾作為結局的一個關鍵角色。
在美國,飼養獴獾作為寵物是被禁止的,這主要是基於它們對當地生態系統的潛在威脅。
隨著獴獾在文化和生態系統中的重要性逐漸被認識,我們是否應該重新評估這些小型掠食者在更大生態環境中的地位和角色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