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廣袤的非洲大陸,一種然而卻鮮為人知的作物悄然崛起,這就是黑眼豌豆(Vigna unguiculata)。這種年生草本豆科植物具有令人讚嘆的逆境耐受性,不僅可以在沙質土壤中生長,還能適應乾燥的氣候。67%的全球黑眼豌豆產量主要集中在尼日利亞和尼日爾等非洲國家,這讓它成為資源貧乏農戶的重要作物。
黑眼豌豆以其根部結節固定大氣中的氮,成為資源貧乏家庭的貴重資源,並在與其他作物的間作中展現出色的表現。
黑眼豌豆不僅在生長環境上適應力強,它的全株還可用作飼料,這就是它「豌豆」(pea)這一名稱的由來。這種豆類的品種擁有巨大形態多樣性,有著從矮小到攀緣型的各種形狀,而其主要的用途是收穫其高蛋白的種子。除了種子外,黑眼豌豆的嫩葉和未成熟的莢果也可作為食品食用。
黑眼豌豆的歷史過程至今仍如同一幅迷霧般的畫卷,許多關於其馴化和擴散的謎題尚未解開。考古學證據尚無法確定其早期種植的具體時間,但目前的共識認為,西非可能是它最早的馴化中心,隨後進一步的分佈可能發源於東非。匈牙利神聖土耳其的農作物推測指出,這種作物約在公元前2300年進入東南亞,並最終傳播至地中海地區。
有研究指出,黑眼豌豆在西非擁有最高的多樣性,而其演變及馴化的過程或許還潛藏著未被發現的秘密。
歷史上,黑眼豌豆的第一份書面記載可以追溯到1798年。隨著奴隸貿易的興起,這種豆類也逐漸抵達了中美洲和南美洲,雖然在美國南部的早期,許多人仍視其為不適合人類食用。
黑眼豌豆主要在貧瘠的乾燥土壤中生長良好,這讓它在許多其他作物無法生長的鹹濕地區變得尤為重要。最理想的生長條件是每年400至700毫米的降雨量,而生長最佳的溫度為30℃(86℉)。這些特性使得黑眼豌豆成為西非塞赫爾地區資源貧乏農民的理想之選。
然而,產量不高仍是其中面臨的一大挑戰。農業害蟲的侵擾在非洲尤其嚴重,可能造成高達90%以上的收成損失。著名的害蟲包括豌豆莢蠐螂及豌豆小食專類,這些害蟲對作物的各個生長階段造成威脅。
黑眼豌豆因其豐富的蛋白質而被稱為「窮人的肉」,每100克的豆類中可含有25%的蛋白質與微量脂肪。這種作物除了可用於做菜外,還可加工成粉或醬,其烹飪方式多樣,包括熬湯、做咖喱及壓成團糰等。非洲的一道傳統小吃「koki」就是將黑眼豌豆磨成醬,加入香料後用香蕉葉蒸熟。
黑眼豌豆的飲食方式在不同文化中各有其表現,從南部的Hoppin' John到非洲的Dan wake,每一種做法都在講述著它的故事。
隨著農業科技的進步,在基因改造方面也有所成就,透過引入氫硫化蛋白的轉基因技術,農業研究者希望能開發出更具抗性的黑眼豌豆品種。然而,這樣的科技應用如何在當地落地,以及如何識別最適合各地農民需求的技術,仍是未來需要深入思考的問題。
隨著全球氣候變遷的影響,作物的適應能力亦需提高,品種選擇、作物結構及儲存科技等方面都需持續創新。黑眼豌豆無疑仍將在未來的農業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但這樣的轉變將如何影響未來農業的可持續發展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