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牧羊犬,亦稱為「阿爾薩斯犬」,是一種起源於德國的中大型工作犬。這種犬種由馬克斯·馮·斯蒂芬尼茨於1899年使用各種傳統德國牧羊犬發展而成。最初,德國牧羊犬被育種為牧羊犬,負責羊群的管理和保護。隨著時間的推移,這種犬種被用於許多其他工作,包括殘疾援助、搜索和救援、警務工作以及戰爭等。根據國際犬類聯盟的數據,它在2013年每年的登記數量中排名第二,可見德國牧羊犬的受歡迎程度。
在19世紀90年代,針對犬種進行標準化的努力開始興起。在德國,牧羊犬的育種主要由當地社區的牧羊人進行,他們挑選並繁殖擁有出色工作特徵的犬隻。隨著時間的推移,人們發現這些犬隻擁有良好的智力、速度、力量及敏銳的嗅覺,這使得它們能在牧羊工作中表現突出。
「德國的牧羊犬具有必要的技能如智力、敏捷和力量,但在外觀和能力上卻存在著顯著的地方差異。」
為了解決這些差異,1891年成立了菲拉克斯協會,旨在制定德國本土犬種的標準化發展計劃。然而,由於成員之間的內部衝突,該協會在僅三年後便宣告解散。隨著工業化進程的推進,德國的捕食者數量開始減少,牧羊犬的需求相應下降。此時,馬克斯·馮·斯蒂芬尼茨,一位曾任騎兵上尉的動物學者,決定創造一種理想的工作犬。他在1899年的一次犬展中遇到了一隻名為赫克托的狗,這隻狗符合他心目中完美工作犬的所有條件。
馮·斯蒂芬尼茨迅速將赫克托購下,並將其更名為霍蘭德·冯·格拉夫拉特,並創建了德國牧羊犬協會。霍蘭德成為了第一隻德國牧羊犬,並被列入該協會的犬種登記中。短短幾十年內,該犬種便迅速在全球變得極其受歡迎,並且至今其地位始終如故。
「在1923年,德國牧羊犬協會宣稱其會員數量達到50,000名,更是展現了其受歡迎的極致。」
霍蘭德與其他擁有優良特徵的犬隻進行繁殖,以此來提升犬種的整體質量。雖然繁殖過程中出現了近親繁殖的現象,但這被認為是必要的,以固定所追求的特徵。到了20世紀上半葉,德國牧羊犬開始與德國當局密切相關,因其被視為純種犬和軍事象徵。甚至連阿道夫·希特勒都曾於1921年擁有名為「普林茲」的德國牧羊犬,並且在戰爭期間對這個犬種十分偏愛。
德國牧羊犬的特徵明顯,體型中等至大型,肩高通常為60至65公分,最適合負責各種工作。它們的智力非常高,在募捐犬類中排名第二,這使得它們在警察、護衛和搜救任務中相當受青睞。
「德國牧羊犬的智商使得它們能迅速學會各種任務,並能夠有效解讀指令。」
這些犬隻通常是中度活躍,具備自信,並對學習和目的有著渴望,同時它們也能在社交情況下表現得相對冷淡。作為守護犬,德國牧羊犬對家庭和領土的保護意識強烈,這多少會受到社會化的影響。
在最新的研究顯示,德國牧羊犬的攻擊性並不如某些報導所言。雖然在一些國家,這種犬隻在人狗攻擊案例中名列前茅,但考量到其受歡迎程度,比例其實相對不高。許多專家認為,這是由於早期的近親繁殖導致的健康問題和行為問題,使德國牧羊犬面臨某種程度的爭議。
目前,德國牧羊犬因為健壯和多才多藝而受到讚譽,但專家們依然對其是否偏離了馬克斯·馮·斯蒂芬尼茨原先的育種理想表示擔憂。儘管如此,這些犬隻在軍事、警務以及導盲犬等諸多領域中仍然扮演著不可或缺的角色。
隨著犬種持續受到人們的喜愛,德國牧羊犬的數量在全球範圍內依然居於前列。然而,犬隻的健康問題始終引發著關注,許多源於早期育種的不妥當做法也促使人們開展改良,確保未來的德國牧羊犬能在外觀和健康上持續保持優勢。
透過科技和專業知識的進步,是否能夠帶領德國牧羊犬回到它原本被設計的工作犬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