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擦學,這門研究摩擦、潤滑和磨損現象的科學與工程學科,揭示了互動表面在相對運動中所產生的複雜動態。作為一門高度跨學科的學問,摩擦學繼承了物理學、化學、材料科學、生物學和工程等多個學科的知識。儘管摩擦學在現代科學中占有重要地位,但對摩擦力的理解在古代文明就已有其深厚的根基,這不禁讓人思考:為何古代科學家能早早領悟摩擦力的奧秘?
摩擦力影響著全球約20%的能源消耗,其影響延伸至運輸、製造、發電等各個領域。
摩擦一詞源於拉丁文「frictionem」,意即摩擦,涉及各種能產生熱量並對抗相對運動的現象。雖然摩擦學這一名詞直到1966年才被彼得·喬斯特首次提出,但摩擦力的量化研究可以追溯到1493年。當時,達文西首次觀察到摩擦力的兩個基本定律,儘管這些發現直到很久後才被正式發布。
格伊姆·阿蒙頓於1699年首次發表了摩擦的兩個基本定律:摩擦力與施加在接觸表面上的載荷成正比,並且摩擦力與表面接觸的實際面積無關。
這些定律在後來被查爾斯·奥古斯丁·德·庫侖進一步擴展,他考慮了靜摩擦力和動摩擦力的影響因素。經過歷史的演變,摩擦學從單一的機械應用發展到微納米技術以及生物醫學等全新領域,展現出其廣泛的應用潛力和重要性。
摩擦學的進一步發展與1966年出版的「喬斯特報告」密切相關。這份報告揭示了摩擦、磨損和腐蝕對英國經濟的重大影響,促使政府成立多個國家級中心來解決摩擦學問題。後續的研究顯示,摩擦和磨損在全球能源消耗、經濟支出和碳排放上仍然扮演著重要角色。
根據2017年的研究,全球約23%的能源消耗源於摩擦接觸,其中20%是為了克服摩擦,而3%則是為了維修磨損的零件。
不僅如此,採用新技術以減少摩擦和磨損能使全球能源損耗降低40%。在交通和發電領域,短期內可望實現25%和20%的能源節省。
在摩擦學中,核心概念之一是「摩擦系統」。摩擦系統的研究涉及到摩擦、潤滑以及磨損等相關參數,這使得摩擦學的實驗和理論研究成為可能。
摩擦膜的形成在減少摩擦和磨損中扮演著重要角色,這也是成立摩擦學的一大基礎。
摩擦學的歷史不僅揭示了古代科學家的智慧,亦展示了人類在科學探索中的不懈努力。隨著技術的進步,摩擦學在未來將迎來更多的應用與挑戰。今後,隨著新材料和新技術的出現,我們能否找到更有效的方式來控制摩擦,並利用這一知識以改善我們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