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藥理學中,「作用機制」(Mechanism of Action, MOA)一詞指的是藥物物質通過特定的生化相互作用,產生其藥理效應的具體方式。藥物的作用機制通常會提到藥物結合的特定分子靶標,例如酵素或受體。這些受體部位對藥物有特定的親和力,基於藥物的化學結構和在那裡發生的具體作用。相對於通過結合受體來產生治療效應的藥物,有些藥物不與受體結合,而是通過與身體中的化學或物理特性互動來產生相應的治療效果,常見的例子有抗酸劑和瀉藥。
作用機制的闡明在藥物開發中至關重要,尤其是抗感染藥物的開發。了解藥物與特定靶點的相互作用能夠預測臨床安全性問題,從而有效提高藥物的安全性。
藥物作用機制的闡述有多方面的重要性。首先,在抗感染藥物的開發過程中,資訊的掌握可預測與臨床安全相關的問題。例如,造成細胞膜或電子傳遞鏈中斷的藥物,極有可能會引起毒性問題,這種情況與那些針對細胞壁成分或70S核糖體的藥物相比,後者在人體細胞中並不存在。了解特定藥物與受體的相互作用,使得其他藥物能以相似的方式製備,同樣產生治療效果,這也成為新藥創造的重要方法之一。此外,這樣的研究方法還能幫助判斷哪些患者最有可能對治療作出反應。
例如,乳腺癌藥物trastuzumab是針對HER2蛋白的,因此醫療單位可以篩檢腫瘤是否存在此分子,以判斷患者是否能從trastuzumab治療中獲益。
在臨床應用上,這一知識使得藥物的劑量能更為精確,因為醫生可以根據藥物對目標通路的影響進行監測。以他汀類藥物為例,其劑量往往通過測量患者的血脂水平來確定。透過了解藥物的作用機制,醫生還能更有效地結合多種藥物使用,以減少藥物抗藥性出現的可能性。知道抗感染藥物或抗癌藥物作用的細胞結構後,醫生可以同時施用多種藥物,抑制多個靶點,從而降低因微生物或腫瘤DNA單一突變導致的藥物抗藥性及治療失敗風險。
不僅如此,還有可能讓藥物找出其他適應症。以西地那非(sildenafil)為例,它的作用機制是抑制磷酸二酯酶-5(PDE-5)蛋白,讓這種藥物被成功地再利用於肺動脈高壓治療,因為PDE-5在肺動脈高壓的肺部表達。
確定藥物的作用機制的方法多樣,通常可以分為幾種主要的技術路徑,包括顯微鏡方法、直接生化方法、計算推斷方法及全奧米克斯技術。
生物活性化合物對目標細胞的表型變化可通過顯微鏡觀察,這些變化有助於了解化合物的作用機制。以抗細菌劑為例,目標細胞轉變為球狀體可表明肽聚糖合成被抑制,而目標細胞的絲束化可表明PBP3、FtsZ或DNA合成受到干擾。這些變化的觀察為了解新藥的作用機制提供了重要線索,雖然目前手動生成和解釋數據的時間較長,但隨著自動顯微鏡和圖像分析軟件的進步,這一問題或許能夠得到解決。
直接生化方法包括對某些蛋白質或小分子進行標記並追蹤其在體內動態,此方法是尋找小的藥物靶點的最直接途徑。通過標記分子與蛋白質之間的物理相互作用,這些生化方法可以用於確定藥物的毒性、療效及作用機制。
計算推斷方法主要用於基於計算機模式識別來預測小分子藥物的蛋白質靶點。不過,這一方法也能用於找到現有或新開發藥物的新靶點。通過識別藥物分子的藥效基團,可以進行模式識別的輪廓分析,這有助於提供作用機制的見解。
全奧米克斯技術使用化學蛋白組學、反向遺傳學及基因組學、轉錄組學和蛋白組學等技術來識別潛在的靶點。此方法利用基因的擾動(例如CRISPR-Cas9或siRNA)與化合物聯合使用,確定其敲減或敲除後是否會消除化合物的藥理效應。透過這些方法,可以形成有關作用機制的假說,再進行測試。
有許多藥物的作用機制已經被確認,例如阿司匹林。阿司匹林的作用機制涉及對環氧合酶的不可逆抑制,從而抑制前列腺素和血栓烷的生成,減少疼痛和炎症。然而,也有一些藥物的作用機制仍然未知。即便如此,這些藥物依然能發揮作用,只是未知或不清楚其與受體的互動方式及其產生療效的具體機制。
雖然「作用機制」和「作用方式」有時被互換使用,但這兩者在表述的細緻度上有所不同。作用方式(Mode of Action)是描述有機體受某種物質暴露後,在細胞層面產生的功能或解剖變化,而作用機制則更專注於藥物如何影響酵素或受體的相互作用形式。理解這些藥物作用機制的背後秘密,不僅能促進新藥的開發,也可能為臨床提供更為精確的治療策略。面對未來的藥物研發,我們能期待更多未知的藥物作用機制得以被揭開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