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業化是社會和經濟變革的一個重要時期,從農業社會向工業社會的轉變使得人類群體的生活方式發生了顯著改變。這一過程涉及經濟的重新配置,主要目的是為了製造業的發展。儘管工業化通常伴隨著污染性產業的增加以及對化石燃料的依賴,隨著可持續發展和綠色產業政策的重視,工業化的概念也開始納入技術的躍遷,直接投資於更進步、清潔的技術中。
從農業到工業經濟的首次轉變被稱為工業革命,距今可追溯到18世紀中至19世紀初。這場革命首先在大英帝國展開,隨著時間推移,波及到比利時、瑞士、德國及法國,最終推展至其他歐洲地區及北美洲。早期的工業化特徵包括技術進步、從農村工作轉向工業勞動,以及對新工業建設的財務投資。後來的評論者將這段歷程稱為第一次工業革命。
工業革命伴隨著社會結構的重大改變,最顯著的是從農場工作轉變為與工廠相關的活動。這導致社會階級的概念形成,社會地位通常由個體的經濟能力所決定。隨著人們遷入城市,延伸家族不再生活在同一住所的現象變得越來越普遍。此外,工業化也帶來了兒童勞動的增加,這進一步影響了教育體系的變化。
隨著工業革命的興起,人們從村莊遷往工廠所設立的地方尋找工作。這一由農村人向城市的遷移進一步促進了城市化以及城鎮人口的增加,工廠勞動力的集中促使城市的擴張。
工業化導致家庭結構的變化。社會學家塔爾科特·帕森斯提出,在前工業社會中,家庭結構往往是跨代的擴展家庭,成員通常世代住在同一地點。而在工業社會中,核家庭,即只包含父母和子女的家庭結構則愈加普遍。隨著成員增長,家庭和孩子會更頻繁地轉移至工作機會存在的地區。
在1960年代至1990年期間,四小龍的快速工業化使這些地區保持了異常高的經濟增長率,顯示出工業化在不同地區的成功轉變。
截至2018年,國際發展社群一致支持發展政策,如水質淨化及基礎教育等,並提倡第三世界社群之間的合作。然而,有些經濟體成員不認為當前的工業化政策能夠充分惠及全球南方,或在長期內帶來福利,認為這可能造成無法在自由貿易主導下競爭的低效產業。
工業化的歷史例子如英國、蘇聯、南韓與中國,使得傳統工業化看似吸引力十足或甚至自然而然的發展路徑,尤其當人口增長、消費期待上升及農業機會減少時。
在整體經濟增長、就業與減貧之間的關係是相當複雜的,提高生產力有時甚至會導致靜態或更低的就業情況。隨著生產力的提高,製造業可能無法像第三產業那樣同時容納增加的生產力和就業機會,超過40%的全球員工被視為“工作貧困”,其收入無法讓他們及其家庭高於每日2美元的貧窮線。
工業化的現象和影響既有促進經濟發展的潛力,也隱含著挑戰與反思。當我們思考如何做到可持續的工業化時,是否能夠找到平衡點,讓經濟與社會發展和諧共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