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生物學的領域中,「轉導」這個術語指的就是外來DNA透過病毒或病毒載體引入細胞的過程。這一過程在人類的基因工程與研究中具有重要的應用,特別是在選擇性地改變細胞基因組方面。本文將探討病毒如何進行轉導,以及這一技術如何在現代科學中發揮關鍵作用。
轉導不需要捐贈DNA的細胞和接收DNA的細胞之間的物理接觸,這一點顯著區別於接合過程。
1952年,威斯康辛大學的Norton Zinder和Joshua Lederberg首次發現了細菌轉導現象,特別是在沙門氏菌中。他們的研究揭示了原來細菌之間也可以透過病毒傳遞基因,這一發現為後來的基因轉移研究奠定了基礎。
轉導過程通常分為兩種主要的循環:裂解週期和溶原週期。在裂解週期中,噬菌體會利用宿主細胞的複製、轉錄和翻譯機制製造新的病毒顆粒,最終導致宿主細胞的破裂。在溶原週期中,噬菌體的染色體會與細菌染色體整合,並可以在這種狀態下保持潛伏,直到適當的外部刺激促使其重新進入裂解週期。
一般化轉導通常發生在裂解週期,而專門轉導則發生在溶原週期。
噬菌體DNA的打包過程常常會出現低忠誠度的情況。當病毒DNA在噬菌體頭部被包裝時,小片段的細菌DNA可能會被錯誤包裝進入病毒顆粒中。這一過程能夠引起兩種不同類型的轉導:
一般化轉導是指隨機的細菌DNA片段被包裝進噬菌體中。這一過程發生在噬菌體裂解階段,特別是在病毒DNA被包裝進入噬菌體時。如果病毒在打包過程中產生了多餘的空間,則可能會將細菌DNA也包裝到新的病毒顆粒中。研究顯示,一般化轉導的發生率約為每一萬個噬菌體中有一個。
專門轉導則是指一組特定的細菌基因被轉移到另一個細菌中。這些基因是由於噬菌體從細菌染色體不精確地切除所帶走的。這種轉導的典型例子就是大腸桿菌中的λ噬菌體。
側向轉導是指長片段的細菌DNA被轉移到另一個細菌中,目前已知在金黃色葡萄球菌中形成側向轉導。這種轉導可以轉移更多的基因,且頻率高於一般化和專門轉導。
除了在細菌中,轉導過程同樣可以用於哺乳動物細胞。透過病毒載體,科學家們可以將基因插入或修飾哺乳動物的細胞。這一過程通常使用一種設計好的質粒,質粒中的基因可以被包裝進病毒顆粒,從而進行基因治療研究。
一些強化劑如聚乙烯亞胺和DEAE-Dextran已被用來改善轉導效率。
基因治療是利用轉導技術直接修正遺傳疾病的一種方法。透過修飾細胞的基因組,科學家們希望能夠改善或治癒某些基因缺陷引起的疾病。儘管目前尚未普遍應用,但這一技術的潛力無疑引起了科學界的濃厚興趣。
轉導技術不僅在細菌研究中擁有重要意義,在哺乳動物細胞以及基因治療領域中更是一項突破性的技術。隨著生物技術的不斷發展,轉導的應用是否能成為未來醫學中的新選擇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