腺病毒,這個陌生的名字可能並不為人所熟知,但它卻在我們的生活中發揮著重要的角色。作為一種中等大小的病毒,腺病毒自1953年首次從人類腺樣組織中分離以來,便吸引了科學界的廣泛關注。它們不僅在動物界中展現出多樣性,還在人體內引發了各種疾病,從輕微的呼吸道感染到危及生命的多脏器疾病不等。
腺病毒的直徑約為90至100納米,無包膜,並擁有一種包含雙鏈DNA基因組的二十面體核殼。
腺病毒的基因組被描述為是一段線性、非分段的雙鏈DNA,長度在26到48千個鹼基對之間,這使得它能夠攜帶22到40個基因。這些基因可分為早期和晚期基因,前者主要負責調控及病毒複制,而後者則用於產生結構蛋白質。
在腺病毒的生命週期中,病毒透過宿主細胞的複制機制定進入並生成新病毒。這一過程是通過其糖蛋白與宿主細胞表面受體的相互作用展開的。當病毒與宿主細胞結合時,進一步的結合會促成其內吞入細胞內。
一旦病毒進入宿主細胞內,酸性環境會導致病毒顆粒的穩定性降低,最終釋放病毒DNA,進入細胞核進行複制。
腺病毒的傳播途徑多樣,主要通過呼吸道飛沫傳播,同時亦可透過糞便排出。這一特性使其能在不利環境中長時間存活,進而增大了人群中的傳播風險。
人類感染腺病毒後的反應從無症狀到嚴重感染不等。特別是腺病毒14型,感染後可能引發嚴重的多脏器疾病。
腺病毒對不同年齡段的影響不容小覷,尤其是在免疫受損者中,腺病毒感染可能導致重大的健康問題。出現的症狀包括結膜炎、扁桃腺炎及呼吸道感染等。雖然大多數人能夠自主康復,但對於特定人群,預防措施顯得尤為重要。
目前,對於美國軍事人員已開發有針對腺病毒4型與7型的疫苗,而一般民眾則尚未有廣泛使用的疫苗可用。預防腺病毒感染的有效方法包含經常洗手、避免與有症狀的人密切接觸,以及避免觸摸未經洗手的眼睛和面部等。
對於腺病毒感染的診斷主要依賴症狀及病史,在嚴重情況下可能需要進行實驗室檢查。當前尚無特效抗病毒藥物,因此治療主要為對症療法,並使用一些支持療法來緩解症狀。
雖然對腺病毒的研究仍在持續進行中,但它們在基因療法及疫苗開發中的潛力不容忽視。
腺病毒因其對於多種細胞類型的感染能力及大基因承載能力而被廣泛用作基因療法的載體。這種療法在治療某些單基因疾病如囊性纖維化及癌症方面顯示了潛在的療效。
此外,改造的腺病毒載體在COVID-19疫苗的開發中也扮演了重要角色,例如牛津-阿斯利康COVID-19疫苗就是以改造的腺病毒作為載體來傳遞SARS-CoV-2表面蛋白基因。
腺病毒的這些應用展示了其在醫學上的潛力及對未來疫苗和療法開發的影響力。然而,我們是否真的能完全掌握這種神秘的病毒,並充分利用它的潛能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