氣候分類是對全球氣候進行系統性分類的工具,這些分類方法不僅影響我們對環境的理解,還對農業、建築以及日常生活具有深遠的影響。在眾多氣候分類系統中,Bergeron分類法顯得格外特別,因為它專注於空氣團的特徵,為氣象學與氣候學提供了獨特的視角。
「氣候分類方法可大致分為基因方法與經驗方法,前者專注於氣候的成因,而後者則關注氣候的影響。」
從古希臘時代開始,人們就依據緯度的不同來描述天氣。隨著時間的推移,我們對氣候的理解變得越來越全面。尤其是在現代,許多新的分類系統如Köppen氣候分類法和Thornthwaite氣候分類法,為描述不同氣候提供了新的框架。然而,不同的分類系統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例如它們通常將氣候區域劃分得非常明確,而自然界中的氣候特徵卻經常呈現出逐漸過渡的趨勢。
Bergeron分類法是一種將空氣團劃分為幾個類別的系統,使用三個字母進行標記。第一個字母表示濕度特徵,c
代表大陸性空氣團(乾燥),而m
則代表海洋性空氣團(潮濕)。第二個字母表示來源地的熱特徵,包括T
(熱帶)、P
(極地)、A
(北極或南極)、M
(季風)、E
(赤道)及S
(下降運動形成的乾燥空氣)。第三個字母用來表示大氣的穩定性:若空氣團溫度低於地表,則標記為k
,若空氣團溫暖則標記為w
。
「雖然Bergeron分類法最初是用於氣象預報,但自1973年以來,氣候學家們根據這一思路建立了全新的系統。」
基於Bergeron分類法的概念,空間綜合分類系統(Spatial Synoptic Classification, SSC)應運而生。這一系統將空氣團劃分為六種類別,包括乾性極地、乾性中度、乾性熱帶、潮濕極地、潮濕中度及潮濕熱帶。在了解這些空氣團的特徵後,我們能夠對天氣模式和氣候變化進行更精確的預測。
Köppen氣候分類法是另一個廣泛使用的系統,根據每月的平均溫度和降水量來劃分氣候。它的主要類型分為五個類別:熱帶(A)、乾燥(B)、溫和中緯度(C)、寒冷中緯度(D)和極地(E)。每一個類別下還會進一步劃分多個子類別,從而詳細描繪各種氣候類型及其特徵,像是熱帶雨林、季風和草原等。
「在許多氣候分類系統中,Köppen法以其簡單易用而受到廣泛認可。」
Trewartha氣候分類法對Köppen系統進行了修訂,特別針對中緯度地區的植物區系和基因氣候系統進行重新劃分。這一系統的最大優勢在於,它能夠更清晰地反映不同區域的氣候差異,特別是在面對如美國西北部和南加州等地顯著不同的氣候特徵時。
設計於20世紀初的Thornthwaite氣候分類法則專注於熱量與水分之間的關係,利用蒸發散發指數來分析特定區域的水分狀況。這一分類法的用途不僅限於描述氣候,在生態研究與氣候變遷的評估中也發揮了重要作用。
透過這些不同的氣候分類系統,我們更深入地理解氣候與生態間的複雜關係。這些分類不僅使氣象學家能夠精確預測天氣,還幫助政策制定者做出能夠改善人類生活的決策。究竟,在這些分類方法之中,哪一種最能解釋未來氣候變化的影響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