蕴藏在大腦中的私密秘密,蛛網膜囊腫,這種由腦脊髓液所構成的囊狀結構,隱匿於大腦表面與顱底之間或蛛網膜膜上。通常,這些囊腫並不會引起症狀,但它們飽含著未解之謎,其發展的背後又是如何呢?
蛛網膜囊腫分為原發性與次發性兩種。原發性囊腫是一種先天性疾病,通常在嬰兒時期即已形成;而次發性囊腫則是由於頭部外傷或創傷所導致。根據目前的了解,大多數的原發性囊腫在個體成長過程中,可能延遲至青少年階段才被發現。
絕大部分的蛛網膜囊腫並不會引發明顯的症狀,即使在較大的囊腫中亦然。很多患者可能根本不會意識到自己擁有此狀況,而是通過其他檢查意外發現。
「在一些情況下,蛛網膜囊腫的存在不應被單獨解釋為對患者的影響。」
在少數狀況下,大型囊腫可能會導致顱形變形或腦膜隆起的現象,特別是在孩童中,這可能引起顱腦發育的延遲,或是行為方面的變化。囊腫在不同的位置會出現不同的症狀,如在顱底區域形成的囊腫,可能導致所謂的「搖擺娃娃症」;而在側腦區的囊腫已與注意力缺陷多動症 (ADHD) 有關聯。
雖然蛛網膜囊腫的具體成因尚未完全明了,但研究者普遍認為,這些囊腫的出現多半是由於蛛網膜膜的分裂或撕裂所導致的發育性畸形。在某些特殊情況下,這類囊腫可能伴隨著顳葉的發育不良或壓迫。
「有些情況下,遺傳病與蛛網膜囊腫的形成存在著直接的聯繫。」
頭部小創傷可能導致囊腫內的液體漏出,進而使病變情況加重,出現腦壓過高、出血等症狀。
現在的診斷主要依靠 MRI 檢查,許多蛛網膜囊腫會在檢查其它病症時意外發現。診斷的過程中,如何界定癥狀與病因連結的準確性,是至關重要的。
對於大多數無症狀的蛛網膜囊腫來說,並不需要治療。對於症狀明顯的患者,則有多種方法可用於減壓或減少囊腫對周圍組織的影響,包括手術開放,置入腦室分流等方法。
絕大多數蛛網膜囊腫並不會對生活造成影響,接受適當的治療後,大部分症狀明顯的患者也能夠恢復正常生活。然而,若不進行處理,囊腫的擴大或出血風險,可能導致嚴重的神經損傷。
蛛網膜囊腫在一般人群中的發生率高達 1.1%。其中僅 20% 的患者會表現出症狀,主要是由第二性顱內儲液症引起的。最新的研究也獲得了蛛網膜囊腫在青年男性中出現的某種流行特徵。
對於蛛網膜囊腫的深入研究仍在進行中,似乎揭開了這種狀況的神秘面紗。然而,真正掌握這些囊腫形成的根本原因及其對人體的潛在影響,仍然是一個亟待回答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