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2020年全球面臨 COVID-19 疫情,各國的經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衝擊,政府的財政政策也隨之產生了重大變化。根據最新數據,全球政府債務在2020年首次突破87萬億美元,這一數字相當於全球GDP的99%。
在過去十年間,全球財政政策的調整已經成為一個無法忽視的趨勢,尤其是在大蕭條和新冠疫情的背景下,政府借貸的增加是無法避免的。
然而,這樣的債務增長究竟是如何來的?首先,需要理解政府債務的基本概念。政府債務是指政府因為支出超過收入而產生的金融負債。當一國的支出超過其稅收和其他收入時,就會出現財政赤字,繼而增加政府債務。這些債務可能是向國內居民借款,也可能是向外國居民借款,後者則被計入該國的外部債務。
回顧歷史,我們可以看到,政府債務的建立與國家的發展密不可分。公開的財政數據顯示,政府債務的上升不僅是經濟危機的結果,也與公共基礎設施和社會福利的投資有關。例如,英國在17和18世紀建立議會制度,這促進了國家的借款能力。
當倫敦的貸款人了解到英國政府擁有民主制度能夠支持債務償還時,他們對於持有國債的意願提高了。
治理財政的方式在不斷演變,目前許多國家已採用平衡預算規則來控制支出,避免出現財政赤字過大的情況。例如,歐洲聯盟的穩定與增長公約對成員國的政府債務上限設定50%至60%的GDP。然而,在衝擊事件發生時,政府債務也有可能成為經濟“緩衝器”。無論是二次世界大戰,還是COVID-19疫情,政府的借款在保持社會穩定和提供必要服務方面扮演了重要角色。
但政府債務的快速增長並不毫無風險。債務超過某一比例可能引發經濟增長的放緩,世界銀行的研究表明,某些發達國家在政府債務達到80% GDP以上時,會出現經濟增體減少的情況。这一现象使得各国政府需要谨慎管理其债务,避免触发债务危机。
回顧歷史,我們不難發現,某些國家在長期的債務積聚中,最終無法償還其債務,進而陷入經濟危機之中。
舉例來說,拉丁美洲的債務危機及阿根廷在2001年的債務違約,都是由於政府長期的過度借貸及經濟管理不善所導致。面對這些挑戰,政府必須設法維持適當的財務空間,以面對未來的危機。
除了顯性債務,許多政府還面臨隱性和或有負債的風險。例如,社會保障和醫療保險的未來義務移轉至未來世代,這些負擔則未必會在目前的財報中顯示。當全球面臨經濟挑戰時,這些隱藏的負債同樣會成為社會經濟的一個潛在危機。
展望未來,政府的債務政策將如何調整?該如何平衡經濟成長與財政穩定,以免重蹈覆轍?這些問題仍然值得我們深入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