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探索宇宙的奥秘時,生物學家們無疑會對令人驚嘆的腦神經元結構產生興趣,尤其是網格細胞。這種位於內嗅皮層的神經元,在動物自由運動時,以規則間隔激活,讓它們理解在空間中的位置,彷彿是自然界中的「GPS」。2005年,Edvard Moser和May-Britt Moser及其團隊在挪威的記憶生物學中心進行了一系列開創性研究,首次確認了這些神秘的網格細胞存在。而他們的發現也在2014年為他們贏得了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
網格細胞的發現揭示了大腦的定位系統,讓我們看到了動物如何通過不斷更新的位置信息來計算自身的動態定位。
網格細胞在多種動物中均有發現,包括老鼠、蝙蝠、猴子乃至人類。但這些細胞的獨特功能究竟是如何運作的呢?網格細胞以等距離排列的發射區域形成一個網格,根據位置、距離及方向提供空間信息的表徵。這些細胞被稱為「網格細胞」,因為它們的發火模式组成了規則的六邊形網格,與那些僅能在特定空間內激活的「位置細胞」形成鮮明對比。
在2004年的研究中,Mosers團隊針對不同的內嗅皮層區域進行的實驗,發現與傳統研究相比,取樣的方式讓他們能夠捕捉到這些細胞在自由運動中所表現出的周期性活動。這一發現揭示了感知運動的內在一致性,證明了腦中存在著高度組織化的神經元網路。
因此,網格細胞不僅能夠對空間進行編碼,還能持續在環境變化中保持其發火模式的穩定性。
對網格細胞的研究,進一步促進了對海馬體內位置細胞的了解。當一隻老鼠進入不同的環境時,海馬體的場所活動模式往往會顯示出「完全重映射」,而網格細胞的位置信息則會隨之調整。這顯示了它們如何相互作用,以創造出一個動態的空間圖景。
最後,研究發現網格細胞的活動並不僅依賴於視覺信息,即使在黑暗環境中其也能穩定地保持規律的格局。這種內部位置編碼的能力使得網格細胞能夠為生物提供可靠的空間導航系統。
「我們的研究顯示,網格細胞能在完全不同的環境中維持其格局,這暗示著它們或許是大腦內部地圖的重要組成部分。」
對於網格細胞的研究尚在繼續,科學家們在探索它們如何通過不同神經元進行信息整合,以及它們在記憶形成過程中的角色。然而,這些細胞揭示了腦如何利用自身的「定位系統」來指導行為,並在無視覺提示的情況下進行空間定位的能力,探索這個課題或將為我們理解認知功能帶來新的啟發。究竟在人體中,這些神經元的運作又會如何影響我們對空間的理解和記憶形成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