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神經科學界,赫布定律(Hebbian Theory)被廣泛接受,作為解釋神經元之間如何形成聯結的重要理論。1950年代初,唐納德·赫布首次於他的著作《行為的組織》中提出此理論,他指出“同時活動的神經元會彼此連結。”這句話意喻著神經元的聯結強度會隨著它們的協同活動而增強。
赫布定律的核心思想是:如果一顆神經元(稱為神經元A)經常刺激另一顆神經元(神經元B),這將導致神經元A與神經元B之間的突觸效能增強。
這一理論試圖解釋“大腦是如何學習”的過程,尤其是在學習與記憶形成的背景下,赫布定律成為了關鍵的神經生物基礎。赫布強調,當神經元A在時間上先於神經元B發放信號時,這種因果關係才能真正發生,這讓他的方法論預示了後來的尖峰時序依賴可塑性(Spike-Timing-Dependent Plasticity,STDP)概念。
赫布定律所強調的「時序」元素讓我們理解到,只有在神經元的活動排序上適當時,神經元間的聯結才會加強,而不是單純依賴於同時活動的概念。
赫布定律的許多實證研究顯示,這一理論對於揭示聯合學習的過程具有深遠的影響。當不同神經元同時活躍時,這種現象將導致它們之間的突觸強度發生顯著增長。這一機制與我們的學習過程息息相關,並支持一些無疏漏的學習方法,特別是在教育與記憶重建的領域中。
赫布定律不僅僅限於單一神經元的關聯,還延伸到赫布所描述的細胞集成(Cell Assembly)理論。該理論認為,任何兩個經常同時活動的神經元或神經元系統,將會相互增強聯結,從而促進彼此的活動。這一概念揭示了神經元之間不僅是單獨相互作用,更是一個複雜互動的集成體。這一想法的延展是對“學習痕跡”(Engrams)形成的探索。
一些研究表示,當系統的輸入模式產生重複的活動時,構成這些活動模式的神經元會日益強化彼此的聯結。在這一過程中,強化聯結的神經元組合形成了一個自動聯想的模式,這就是所謂的學習痕跡。這一結論表明學習過程並非偶然,而是生物體內在增加的互聯性所導致的結構變化。
自動聯想的概念不僅能解釋記憶的形成,還為理解神經系統如何高效處理信息提供了解釋。
當代的研究者如埃裡克·甘德爾等,也利用赫布學習原則來探索神經元的變化及其生物機制。甘德爾的工作特別集中於海洋腹足動物的神經系統中,顯示出赫布學習在突觸間的調變效應。儘管對於脊椎動物的研究面臨著更高的挑戰,但赫布學習的過程在生物模型中得到了印證。
儘管赫布學習原則提供了形成聯結的一種有力解釋,但它仍存在局限性。該理論未能充分考慮抑制突觸的參與,並且無法解釋反因果的脈衝序列。此外,並非僅有活躍的神經元A和B間的突觸會發生改變,周邊的突觸也可能受到影響,這使得很多神經可塑性的形式屬於非赫布模型。
許多神經可塑性的模型無法完全覆蓋赫布學習的潛在機制,這促進了新理論的形成,例如BCM理論和Oja法則等進一步解釋神經學習的過程。此外,隨著研究的深入,如何有效融合不同的學習原理,將可能為我們理解大腦探索無監督學習的能力提供更全面的視角。
在未來的神經科學研究中,我們能否揭開神經元間複雜關聯的更深層秘密,以理解大腦的學習與記憶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