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電動車和可再生能源需求攀升的當下,鋰空氣電池(Li–air)憑藉其理論上的高能量密度,迅速成為業界焦點。鋰空氣電池是一種金屬-空氣電化學電池,通過鋰在陽極的氧化和氧在陰極的還原反應產生電流流動。這種電池利用鋰和環境中的氧進行反應,據說其能量密度有望媲美內燃機汽油。
理論上,鋰空氣電池的能量密度可達到約40.1 MJ/kg,即11.14 kWh/kg,這使它在電動車使用方面展現出無可比擬的潛力。
根據現有的研究,鋰空氣電池的實際能量密度也相當可觀,範圍約為6.12 MJ/kg(1.7 kWh/kg)。這一數據遠超目前商用的鋰離子電池,理論上能夠支持重達2,000 kg的電動車行駛約500公里。然而,要實現商業化,鋰空氣電池仍需解決實際功率和循環壽命等重大挑戰。
鋰空氣電池的概念最早出現在1970年代,當時主要被視為電動車和混合動力車的潛在電池供電來源。儘管如此,由於技術挑戰使得這一概念沉寂了幾十年,但隨著材料科學的進步,該技術於2000年代再次引起廣泛關注。
雖然鋰空氣電池的技術進步引人矚目,但其面臨的挑戰,如電池充電時間、水分敏感性以及對Li2O2物質的導電性不佳,仍然是商業化的重大障礙。
鋰空氣電池通常由陽極、陰極及電解質組成。在放電過程中,鋰離子通過電解質在陽極和陰極之間移動,電子則通過外部電路完成電力工作。在充電過程中,鋰金屬在陽極上沉積,並在陰極釋放氧氣。
鋰金屬相比其他金屬材料在鋰空氣電池中是主流的陽極選擇。鋰陽極在情況良好時其高特定容量(3,840 mAh/g)無疑是其優勢之一,但也面臨著如鋰金屬與電解質反應、樹突狀鋰的風險等挑戰,這類問題可能會降低電池性能和壽命。
目前,多方正在尋求通過新型電解質材料或改良介面設計解決這些樹突狀鋰造成的負面影響。
陰極的洩氣是鋰空氣電池技術的核心之一,氧氣的還原反應對電池效率至關重要。研究指出中孔碳配合金屬催化劑能有效增強陰極的還原動力學和特定容量表現,這使得其在實際應用中可提供更好的性能。
目前,對於鋰空氣電池的電解質設計,主要有四種路徑:水性酸性電解質、水性碱性電解質、非水質質子電解質及無水電解質。每種電解質都有其優缺點,例如:水性電解質能避免陰極堵塞,但鋰金屬對水的反應卻會帶來新的安全風險。
混合水性-無水的電解質設計則試圖結合兩者的優勢,創造一個更為安全且有效的鋰空氣電池。
鋰空氣電池面臨的挑戰除了技術上的問題外,還有可靠性、經濟性以及市場接受度等。隨著對更高能量密度電池需求的不斷增加,科研界和相關企業正全力以赴解決這些難題。\
鋰空氣電池的理論潛力和實際應用前景誘人,但要使其在電動車市場獲得成功,仍需克服許多技術和市場障礙。未來的鋰空氣電池究竟能否成為電動車的主流選擇,以及如何實踐這一理想,仍然需要時間來證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