納米集群,這些存在於0到2奈米尺度的原子精確晶體材料,正日益成為現代科技研究的焦點。這些微小的材料常被視為合成過程中比較大的半導體或金屬納米晶體的穩定中間體。儘管大多數研究聚焦於探討這些納米集群的晶體結構及其在更大材料成核與增長機制中的角色,但它們的應用潛力遠不止於此。
納米集群被認為是連接原子與納米粒子之間的橋樑,擁有類似分子的特性且不展現表面等離子行為。
納米集群與常規材料如塊狀金屬和納米粒子有明顯的不同。當金属納米集群的尺寸進一步縮小,其能帶結構變得不連續,分解為一系列離散的能級,類似於分子的能量級。這一特性使納米集群在電子、光學及化學反應等領域展現出不同於傳統材料的性能。
許多科學家認為,穩定的納米集群如巴克敏斯特富勒烯(C60)在早期宇宙中已經存在。追溯歷史,首批發現的納米集群離子可追溯至1930年代的Zintl相。至1950至60年代,科學家們首次以意識形態的方式合成納米集群,利用低溫下的強分子束進行超聲膨脹。
納米集群的穩定性受到其原子數量、價電子數量和包裹支架的影響。1990年代,Heer及其同事利用超聲膨脹技術中,發現特定質量的金屬納米集群是穩定的,這短暫被稱為“魔法集群”。這些魔法集群的核心大小與原子殼層的封閉相對應,並受惠於特殊的電子性能,顯示出其潛在的應用價值。
在納米尺度下,大部分納米集群的原子是表面原子,這使得它們的磁性表現與塊狀材料大相徑庭。
納米集群的合成主要集中在固態介質和水相介質中。在固態中,利用分子束及質量分選技術,幾乎可以合成出任何元素的納米集群。相對地,在水相介質中,納米集群的合成通常需要兩步驟:首先將金屬離子還原為零價狀態,其次對納米集群進行穩定化,避免其聚集成更大顆粒。
納米集群擁有獨特的光學、電學、磁學及反應性特性,讓其在生物影像、催化反應等多個領域展現出無可比擬的優勢。它們的高度生物相容性和亮度,使得納米集群能夠成為細胞標記的理想候選者。此外,利用其特殊的反應性,納米集群在檢測水中的重金屬離子、分析生物大分子等方面,展現出優異的性能。
金屬納米集群在顯示出卓越的催化性能後,往往在應用中展現更大的靈活性和選擇性。
隨著技術的進步,納米集群的合成方法及其性能研究將會不斷提升。未來,這些小型材料如何影響我們的生活和科技發展,值得我們持續關注與探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