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材料科學中,納米晶體材料的研究越來越受到關注。納米晶體是一種晶粒尺寸僅為幾個納米的多晶材料,填補了無長程有序的非晶材料和傳統粗粒材料之間的空白。一般來說,納米晶體材料的晶粒大小被認為小於100納米,而具有100到500納米晶粒的材料則被稱為「超細晶粒」。納米晶體的特性和性能使其在各種工程應用中展現出無與倫比的潛力。
納米晶體材料的晶粒大小可透過X射線衍射來估算,當材料具有非常小的晶粒時,衍射峰會變得寬化。
納米晶體材料的製備方法可分為幾種主要類別,通常依據材料在形成納米晶體最終產品前所經過的相態來分類。
固態工藝不涉及材料的熔化或蒸發,通常在相對較低的溫度下進行。常見的固態處理方法包括使用高能球磨機進行的機械合金化,以及某些類型的嚴重塑性變形過程。
納米晶體金屬可以通過液體的快速凝固來生產,例如熔融紡織過程。這通常會產生非晶金屬,然後通過在結晶溫度以上退火將其轉變為納米晶體金屬。
薄膜納米晶體材料可以使用氣相沉積工藝(如金屬有機化學氣相沉積)來製造。
某些金屬,特別是鎳和鎳合金,可以通過電沉積製成納米晶體箔。
納米晶體材料的機械性能相對於粗粒材料來說,顯示出卓越的特性。納米晶體材料中晶界的體積分數可高達30%,因此這些晶界相的存在對機械性能影響顯著。例如,納米晶體金屬的彈性模量顯示減少了30%,而納米晶體離子材料的減少幅度則超過50%。
由於無定形晶界區域的密度低於結晶晶粒,因此這些區域的每個原子的體積較大,這影響了整體材料的機械性能。
納米晶體金屬的特殊屈服強度源自晶界加強,因為晶界能有效阻止位錯的運動。隨著晶粒的減小,產生位錯積壓所需的臨界應力增加,進而導致屈服發生。當然,還存在所謂的「逆Hall-Petch」效應,當晶粒尺寸持續減小到某一臨界值時,材料的強度反而可能下降。
納米晶體陶瓷的機械行為通常受到缺陷影響,但在高密度的陶瓷樣品中,晶粒尺寸的加強現象同樣存在。在納米晶體陶瓷中,因為晶界的體積分數高,這使得其具備超塑性等不同尋常的行為,有助於陶瓷元件的加工。
儘管合成納米晶體原料(如箔、粉末和絲)相對簡單,但納米晶體原料在長時間暴露於高溫下的聚集問題,使得需要低溫和快速致密化技術來將這些原料整合為塊狀成品。多種技術如火花等離子體燒結或超聲添加製造顯示出良好的潛力,然而在商業規模上製造納米晶體塊材仍然面臨挑戰。
隨著納米晶體材料在各種應用中展現出潛力,這項技術是否將改變我們未來對材料科學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