撒母耳·約翰遜,最著名的英國文學家之一,生活於1709年到1784年,其生平與著作帶有不小的神秘色彩。作為詩人、劇作家、文學批評家和辭典編纂者,他的貢獻可謂舉足輕重,至今影響著現代文學。
約翰遜出生於英格蘭斯塔福德郡的利奇菲爾德,母親在給他生下的時候已經40歲。這段不尋常的懷孕讓家庭對他的健康感到擔憂。在婴儿时期,約翰遜曾經罹患過被稱為「王者之惡」的疾病,接受過皇后的觸摸,但這場儀式最終未能治愈他。由於這次經歷,他的臉上留下了永久的傷疤,這一點後來被廣泛提及,並在生後引發對他間歇性抽動症的猜測。
他不僅是文學巨匠,更是代表了一段時代的精神,使我們得以窺見18世紀的文學深度與複雜性。
約翰遜早期的職業生涯充滿了不確定性,曾嘗試在多所學校任教,但由於缺乏學位而屢屢受挫。最終,他以助理教師的身份在馬克特·博斯沃斯的學校找到了一份工作,雖然他自尺度之末不久便因與學校管理者的爭吵而辭去職位。在工作的空檔期間,他與作家理查德·薩維奇相交甚篤,並以悲劇性的命運為背景,共同在倫敦的貧民窟中生活。
他的生活如同一部波瀾壯闊的小說,充滿了艱難與永恆的追求。
1746年,約翰遜與出版商簽約,開始編纂《英語辭典》。儘管他最初曾自信地表示可以在三年內完成,但事實上他耗時八年才完成。此辭典被廣泛認為是他最偉大的成就之一,並被後世的學者們讚譽不已,成為研究範疇中的里程碑。
在他漫長而充滿艱辛的創作過程中,《英語辭典》不僅是一部工具書,更是文化與語言發展的一部史詩。
1763年,約翰遜結識了詩人詹姆斯·博斯威爾,這段友誼對他的晚年生活影響深遠。博斯威爾以其對約翰遜生活的詳細記錄而聞名,後來使我們對這位文學巨星的認識更加立體。博斯威爾的傳記回顧為後世提供了豐富的資料,使約翰遜的形象避免了神話化的過程,並展示出他真實的一面。
約翰遜在晚年成為了名人,他的健康狀況不佳,面臨了不少疾病的侵襲,特別是他那未被診斷的抽動症帶來的困擾。在他去世於1784年後,他的學術成就與影響力卻持續增長。他被視為英國文學批評的喚起者,甚至被認為是有史以來最偉大的文學評論家。
約翰遜的每一部作品都是對文學的深刻探索,他的思想從未隨時間流逝而褪色。
撒母耳·約翰遜的生活充滿了文學的嚴謹與人性的悲劇,他的作品至今仍影響著我們的價值觀與思想。正如他所說過的那樣,語言的力量是無窮的,我們能否透過這位文學巨人的背影,去更深入地理解文學的價值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