顱骨骨折是指形成顱骨部分的八塊骨頭之一或多塊骨頭的斷裂,通常是由於鈍力創傷所導致。當碰撞的力量過大時,骨頭可能會在受衝擊處或附近斷裂,並造成顱內結構的損傷,例如膜、血管和大腦。雖然簡單顱骨骨折不一定會造成相關的身體或神經損傷,且通常在臨床上並不具重大意義,但健康骨頭的骨折卻表明施加了相當大的力量,並增加了相關受傷的可能性。
任何重大撞擊頭部都會導致腦震盪,無論是否伴隨失去意識。
當骨折伴隨著撕裂表皮和腦膜的外切口,或是穿過副鼻竇和中耳結構,使外部環境與顱腔接觸時,這被稱為複合性骨折。複合性骨折可以是乾淨的或受到污染的。顱骨骨折主要有四種類型:線性骨折、凹陷骨折、寬縫骨折和基底骨折。
線性顱骨骨折是指穿透顱骨全厚度的骨折,通常相對直且沒有骨移位。造成傷害的常見原因是鈍力創傷,衝擊能量傳遞到顱骨的廣泛區域。除非它們與骨縫相近或穿過骨縫,否則線性顱骨骨折通常臨床意義不大。
凹陷骨折是由鈍力創傷通常造成的,這種類型的骨折佔重型頭部外傷的11%。凹陷骨折通常為粉碎性骨折,骨頭的破碎部分向內移位,這可能導致對大腦的壓力增加或出血。複合凹陷骨折是指骨折區域有切口,造成顱腔內部與外界接觸,增加了感染的風險。
寬縫骨折是指骨折線穿過一條或多條顱縫,導致縫隙擴大。這種類型的骨折通常發生在三歲以下的嬰幼兒中,因為他們的縫隙尚未融合。成人中的寬縫骨折通常影響唇骨縫,且成人的唇骨縫在約60歲時才完全融合。
基底顱骨骨折是發生在顱腔底部的線性骨折,通常需要比顱骨其他部位更大的力量來造成,因此這類骨折較為罕見。基底骨折常見的症狀有:鼻出液(腦脊液流出鼻腔)、耳部腦脊液流出、眼周瘀血(俗稱“浣熊眼”)以及耳後瘀血(俗稱“戰鬥徵兆”)。
一種稀有情況是成長中的顱骨骨折(GSF),通常與線性顱骨骨折相關,發生在三歲以下的兒童中。這種情況的特徵是骨折的擴大,並可能伴隨著腦膜的撕裂。
複合性骨折是當病變區域與外界環境接觸時,會更容易受到感染。這些骨折的形式可以是乾淨的或被污染的,並且附帶的併發症可能包括腦部的空氣(氣腦症)以及其他嚴重的併發症。
複合性骨折的最嚴重併發症是感染。
人體顱骨解剖上分為兩部分:顱腦部分檔八塊骨頭,且保護著大腦,以及由十四塊骨頭構成的面骨架。顱骨的厚度因位置不同而有變化,因此導致造成骨折的創傷影響也隨之不同。
擁有簡單顱骨骨折的兒童若無其他關注,預後良好且多不需過度治療。然而,若有腦震盪或顱骨骨折,則在沒有顱內出血或神經缺損的情況下,長期可能出現認知障礙和情緒變化的風險增加。
大家是否意識到,儘管顱骨骨折在外觀上似乎是簡單的傷害,但它們可能遮掩著潛在的複雜性,不僅影響身體健康,甚至可能涉及後續的心理健康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