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上,美國所稱的“舊南方”是指南方各州,這些州曾是最初的十三個殖民地之一。這一地區的術語與深南方(Deep South)和上南方(Upper South)相區分。從文化和社會角度來看,“舊南方”用以描述在美國內戰之前(1861-1865)的農業為主且依賴奴隸制度的社會結構,而這與重建時期後的“新南方”形成對比。
“舊南方”的浪漫化形象講述了奴隸制的種植園,正如著名作品《亂世佳人》中所體現的。
在20世紀初,學者烏爾里希·博內爾·菲利普斯(Ulrich Bonnell Phillips)將舊南方的社會結構作為重要研究課題。近幾十年來,歷史學家更關注南方的奴隸以及他們所構築的社會世界,對於很少擁有財產或奴隸的自給農民(即“耕作農”的研究)也有所涉及。
舊南方曾經有著活躍的兩黨體系,威格黨在城鎮、商業社區以及高端種植園區域最為強大,而稍多的民主黨則在普通農民和貧窮的西部地區最為強勢。重建結束後,在1877年,黑人民主黨員大多被剝奪投票權,導致共和黨在南方成為一小部分存在,主要分布在隱蔽的山區。在這一時期,該地區被稱為“固守南方”,南方各州主要支持民主黨,這一局面持續至1964年總統大選。
歷史學家對舊南方的宗教生活進行了詳細研究。在美國獨立戰爭之前,英國國教在一些地區得以建立,特別是在維吉尼亞州和南卡羅萊納州。然而,殖民者拒絕允許任何英國主教,並選擇由在每所教堂的會吏作為主導。這種做法使得虔誠的社區成為地方政府的一部分,處理福利、墓地及基礎設施等社區問題。
“信仰成為群體密切團結的工具,因此宗教和社會問題也非常密切相連。”
在18世紀,第一次偉大覺醒運動出現,而19世紀初的第二次偉大覺醒則對該地區產生了強大影響,尤其是對於貧困的白人和黑奴。這導致了許多衛理公會和浸信會教堂的建立。在前內戰時期,大量的露天復興會議吸引了新成員,並加強了既有成員的信心。與之相對的,在北方,復興運動則引發對廢除奴隸制的強烈關注,但對於南方而言,這是一個禁忌話題。
歷史學家伯特蘭·懷特-布朗(Bertram Wyatt-Brown)強調,根植於歐洲傳統的強烈榮譽感塑造了舊南方男性的道德行為。這種無形的規範指導著家庭和性別關係,並提供了社會控制的結構。一個有爭議的榮譽系統特點是,在一名男性的榮譽被平等者質疑時,有必要根據嚴格規定的條件進行決鬥。若榮譽受到低人一等者的挑戰,則只需打擊對方。
“榮譽成為區分男性氣概與柔弱以及父權制與伴侶婚姻的重要元素。”
衝突使學生們重新審視榮譽法則,最終創造了一種新的道德守則。由於如此多才華橫溢的人因決鬥喪生,反對決鬥的組織開始旨在挑戰這一榮譽制度。
自1976年以來,喬治亞州的奧克洛克尼市每年11月都會慶祝“舊南方日”。這一節日旨在紀念和反思舊南方的歷史及其文化遺產。
舊南方的形成過程是美國南方歷史的重要組成部分,這背後的每一個文化、政治和社會因素都為今天的南方形態鋪陳著道路。究竟你如何看待這段歷史對當下南方社會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