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武器設計與使用的領域中,「止動力」被定義為一種武器對目標造成無法活動或癱瘓的能力。這不僅限於對人類的影響,也包括對動物的影響。止動力與致命性不同,它專注於武器使目標停止行動的能力,而不論最終結果是否導致死亡。這使得各種彈藥或口徑何者擁有最大的止動力的話題成為一種熱烈的討論。
止動力與多因素物理特性、生物學因素及傷口位置息息相關,然而,這一議題的複雜性卻導致了它不易被研究。
通常,大口徑彈藥擁有更大的初速和動量,因此傳統上被認為擁有更高的止動力。雖然這一觀點有其道理,但影響止動力的因素多樣化,包括口徑、彈頭速度、彈頭質量、形狀及材料等。大多數專家認為,止動力的真正原因與彈頭造成的傷害效果有關,尤其是急劇失血所導致的循環衰竭,這進而導致運動功能受損和/或失去意識。
「大洞學派」的理論認為,大的彈孔會導致更多的永久性組織損傷,而其他理論則更重視子彈的動能和對神經系統的影響,包括水動力衝擊和能量轉移等方面。
止動力的概念出現於19世紀末,當時的殖民軍隊發現他們的手槍在面對衝鋒的原住民時無法有效制止敵人,因此他們開始引進更大口徑的武器,例如老式的.45 Colt和新開發的.45 ACP等,在單發擊中後能有效制止對手。在中國的西摩遠征中,參加八國聯軍的英國士兵在與中國義和團作戰時,曾發現單發的.303 Lee-Metford彈根本無法制止敵軍的衝鋒,甚至一位英國士兵需要開火四次才使一名義和團成員停止攻擊。只是機槍在短期內才能有效制止敵人。
在這樣的背景下,開始發展出以增強止動力為目的的射擊技術和練習,例如「莫桑比克射擊法」,以期最大化快速癱瘓目標的可能性。
子彈穿透組織後,會對其所侵入的組織產生傷害,形成一條傷口通道,並且在穿透時還會導致附近的組織被撐開和擴張。這兩個效果通常被稱為永久腔和暫時腔。永久腔是指子彈穿透過程中留下的傷痕,而暫時腔則是指瞬間造成的組織位移,其大小通常遠大於子彈本身的直徑。
對於永久性和暫時性腔的形成程度,則取決於子彈的質量、直徑、材料、設計和速度等多種因素。不同類型的子彈設計目的不同,從不擴張到根據速度擴張,甚至在撞擊時破裂或分解,這些都影響到它們在目標上的「止動力」表現。
子彈所造成的生理傷害效果與傷口部位有關。例如,穿透心臟會導致泵血效率下降,最終導致心臟停止。而穿透腦部則會導致瞬間失去意識,幾乎會立即致命。通常,臂膀或腿的傷害雖然會造成劇痛,但往往不至於致命,除非大血管被割斷。
儘管心理因素對於止動力有影響,但生理因素通常更為重要。
瞬間癱瘓或失去意識通常需要損傷到中樞神經系統(CNS)。子彈可以直接或間接造成這樣的損傷。渾身癱瘓或失去意識的瞬間,通常需要進行腦部或脊髓的直接損傷,或者通過造成大量失血使大腦無法得到足夠的氧氣。
根據醫學權威的說法,合法的自衛彈藥需要有適當的穿透力,通常在被測試的靶標中,子彈的穿透深度應在320到360毫米之間。這樣的深度不僅可以保證子彈能夠達到關鍵部位,還能在穿透過程中保持足夠的速度,以便在組織中造成大範圍的傷害。
總而言之,影響止動力的因素複雜而多元,在不同的情境下,彈藥的設計與使用將直接關聯到對目標的影響。在這些因素中,不同口徑彈藥的選用更是至關重要。現今在對抗與自衛的背景中,對於最有效彈藥類型的討論仍然沒有定論,您認為應如何選擇最合適的彈藥以滿足各種需求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