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現代汽車中,電子元件的數量與日俱增,這些元件彼此之間需要進行高效的交流。這就是為什麼控制器區域網路(Controller Area Network,簡稱 CAN)出現並快速成為汽車電子通信的核心。該技術起源於 1980 年代,由博世(Bosch)公司開發,旨在簡化汽車內部的電氣接線和降低成本,至今已被廣泛應用於汽車和其它行業。
CAN總線協議不僅減少了電線的複雜性,更提升了汽車電子元件之間的溝通效率。
CAN 總線的架構設計使得多個電子控制單元(Electronic Control Units,ECUs)能夠在同一條總線上進行即時通信。這一點對於需要協同工作的系統尤為重要,例如自動駕駛和動態穩定控制等。CAN 協議使用了一種名為仲裁(Arbitration)的過程確保多個設備同時試圖發送數據時不會產生干擾,而是根據優先級決定哪一個設備獲得通訊權限。
CAN 總線的發展始於 1983 年,首次亮相於 1986 年的美國汽車工程師學會(SAE)會議。而 1991 年,梅賽德斯-賓士的 W140 型號則成為第一款搭載 CAN 總線的量產車。隨著時間的推移,CAN 協議經歷了多次更新。目前,最常見的版本有 CAN 2.0、CAN FD(Flexible Data-rate)和 CAN XL,每個版本都有各自的數據傳輸速度和數據幀大小。
每個新的 CAN 協議都在原有基礎上進行了改進,以滿足現代汽車對高速數據傳輸的要求。
CAN 協議的有效性部分得益於它使用的差分信號來抵抗電磁噪聲,從而提高了數據傳輸的可靠性。這意味著即便在嘈雜的電氣環境中,數據也能以較高的準確性進行傳輸。CAN 2.0 庫存的標準格式可支持高達 1 Mbit/s 的數據速率,而更新的 CAN FD 版本則允許在單個幀內傳輸多達 64 字節的數據,刺激了各行各業的應用。
目前,CAN 總線廣泛應用於各種車輛的子系統中,例如引擎控制、診斷系統、自動駕駛輔助系統(ADAS)等。隨著自動化技術的進一步發展乃至無人駕駛汽車的慢慢普及,CAN 的重要性只會與日俱增。
例如,自動啟動/停止系統會依賴於CAN 總線的傳輸來確定何時最佳關閉發動機,以提高燃油效率。
而在工程機械及航空航天裝備中,CAN 總線同樣扮演著至關重要的角色。它的適應性以及高效的實時通信特性使得它可以應用於各類型的工業自動化、建築自動化及醫療設備中。
隨著物聯網的興起和智能汽車技術的迅猛發展,CAN 總線的規範也在不斷地進行調整與擴展。甚至目前的 CAN XL 標準已經可以支持多達 2,048 字節的負載,並以高達 20 Mbit/s 的速度傳輸數據。這一切都預示著,CAN 總線將持續在電子控制系統中發揮核心作用。
隨著汽車電子化程度的提升,CAN 總線是否能夠應對未來更高的技術挑戰與需求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