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金屬鑄造的過程中,不可避免地會產生各種缺陷,其中氣孔(defects)便是最常見的一種。這些氣孔是由於氣體在金屬冷卻過程中溶解度的變化所導致的,不同於其他鑄造缺陷,氣孔通常會對金屬的物理性質造成嚴重影響。
在液態金屬中,氣體的溶解度是相對較高的,但當金屬冷卻成固體,這些氣體便不能再被容納,形成了小氣泡。
氣孔的形成多源於液態金屬中的溶解氣體,隨著溫度的降低,液態金屬的氣體溶解度逐漸降低,使得這些氣體無法繼續被溶解,最終形成氣泡。對於鋁鑄件,氫氣的含量對於氣孔的形成尤為重要,因為在鋁液中,氫氣能夠以可觀的比例溶解,如果處理不當,便會導致鑄件內部出現氣孔。
氫氣的形成通常是由於金屬與潮濕的模具接觸所產生的,乾燥模具能有效降低氫氣的生成。
氣孔可以分為兩種類型:表面氣孔和內部氣孔。表面氣孔通常會出現在鑄件的表面,並且影響其外觀;而內部氣孔則存在於金屬內部,對鑄件的強度和整體性能造成影響。對於一些高要求的鑄件,這些內部的缺陷可能會進一步削弱結構的完整性。
為了減少氣孔的產生,通常在鑄造過程中會採用一系列方法來控制氣體的含量。常見的方法包括在真空環境下熔煉金屬、使用低溶解度的氣體如氬氣,或者在熔融金屬中添加特定的化學成分,使得氣體能夠更好地去除。
合理的浇注工艺设计亦可有效减少气孔的形成,流动过程中的气体细节和浇注温度均是需要关注的重点。
在金屬鑄造行業,氣孔的問題一直是個挑戰。若無法徹底消除這些缺陷,不僅影響了材質的性能,還可能在後續的加工過程中導致全面的失敗,甚至影響產品的安全性。這樣的問題反過來又促使了新技術的研發和材料的革新。
隨著技術的進步,我們能否徹底解決氣孔問題,還是氣孔只是永遠存在的難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