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督宗教教義中的「三位一體」是指一位神存在於三個世代永恆共存的位格中:天父、天子(耶穌基督)和聖靈。雖然這一教義在新約聖經中沒有明白的論述,但神學家們透過經文深刻的反思,發展了這一複雜的概念。基督徒相信,每一位位格共享同一本質,但各有獨特的角色和特徵。
「一位神,一個本質,三個位格。」
三位一體的觀念僅在最早期的基督徒中被漸進發展。許多舊約的經文被用來支撐這一教義,尤其是在創世記和以賽亞書中。創世記1:26中提到的第一人稱複數形態,引發了人們對神性中多重性的思考,有人見其表面似乎指的是“一個神與他的天庭”。
「讓我們照著我們的形象造人……人便成為我們的一個。」(創世記 1:26)
在新約聖經中,耶穌的神聖地位以及聖靈的角色被更加強調。天父作為創造者和主宰,天子耶穌基督作為救贖者,而聖靈作為引導者與安慰者,這三者共同形成了三位一體的完整性。耶穌在大使命中表明,信徒應在三位的名下受洗。
「使萬國作我的門徒,奉父、子、聖靈的名給他們施洗。」(馬太福音 28:19)
許多早期教父如奧古斯丁和約翰·加爾文,致力於解析耶穌與天父之間的關係,並試圖用各自的理論來證明三位的共融與獨立性。奧古斯丁強調了三位間的平等,而其他教父則提出了更為不同的看法。
儘管對三位一體的理解在基督教內部並不一致,但這一概念在某些教派中受到質疑,如唯神派和模態主義者。他們認為這種教義違背了一神教的基本教義。然而,大多數主流基督教將三位一體視為維護信仰的基石,並作為非三位一體的立場,如單位論和雙位論,被視為非基督教的。
在舊約中,神的話語、聖靈以及智慧的出現常被看作是三位一體的預示,特別是在如創世記18章中,亞伯拉罕迎接三位訪客的詮釋,引出了神的多樣性。
「耶和華與三人相遇,亞伯拉罕看見了他們,就急忙迎接他們。」(創世記 18:1)
現代的神學家依然在探索三位一體的奧秘和影響,是否在不同文化、社會中對信仰有著不同的解讀,這是教會和信徒當前面臨的一大挑戰。我们对这一古老教义的理解是否已经足够深入?这会影响我们对信仰的基础与实践的认知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