隧道二極體,亦稱為Esaki二極體,是一種基於半導體材料的二極體,因其展示出某種形式的“負電阻”特性而引人注目。這一現象源自於量子力學中的隧道效應。1957年,這項技術的發明者Leo Esaki與Yuriko Kurose在東京通信工業公司(現今的索尼)首次提出了隧道二極體的概念,並於1973年因對於電子隧道效應的實驗性展示而獲得諾貝爾物理獎。
隧道二極體的出現不僅推動了半導體技術的進步,也為後來的電子裝置帶來了革命性的改變。
隧道二極體的工作原理與一般的P-N接面二極體截然不同。一般而言,半導體二極體在正向偏壓下能夠導通電流,而在反向偏壓下會阻止電流的流動。相反,由於隧道二極體的P-N接面非常窄(約10納米),在正向偏壓作用下,電子可以通過量子隧道效應成功越過P-N接面,並進入導帶,這使得其具備了特殊的性能。
在增加的正向電壓下,隧道二極體顯示出了一個「負微分電阻」的區域:隨著電壓的上升,電流卻出現下降,這是隧道效應的直接反映。當電壓超過一定的轉變點,二極體就會轉變為一般正常二極體的運行模式,可以有效地導通電流。這個特性讓隧道二極體在多個應用領域中占有一席之地,包括高頻振盪器和放大器。
隧道二極體具有低電容的特性,使其在微波頻率的範圍內運行比一般的二極體和晶體管更為高效。
隧道二極體的應用範圍非常廣泛。在許多需要高頻觸發信號的地方,如超高頻電視調諧器、示波器中的觸發電路,以及高速度計數電路中都可以看到它的身影。在1977年,Intelsat V衛星接收器內部甚至使用了微帶隧道二極體放大器,其在頻率範圍中展現出卓越的性能。
儘管隧道二極體的功率輸出通常有限(僅有數百毫瓦),但它們在某些高輻射環境中則顯示出優越的抗輻射能力,這使得它們非常適合用於太空等極端環境。隧道二極體的壽命也相當引人注目,許多自1960年代以來製造的樣品仍能正常工作,這代表其在穩定性上的優勢。
隧道二極體在微波放大、頻率轉換等應用中展現了相當大的潛力,然而,隨著技術不斷進步,新的半導體設備也開始取而代之。
雖然隧道二極體的便利性與性能已被多種現代半導體器件所超越,像是場效應晶體管等三端器件帶來了更大的靈活性,但隧道二極體仍在特定領域中保持其獨特的地位。隧道二極體能夠運行在低功率的操作下,使其仍具備不小的市場需求。從某種程度上來說,這種古老技術的持續存在,是否代表著一種半導體技術的長青樹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