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自然科學中,觀察是注意或感知的一種行為或實例,並且是從主要來源獲取資訊的過程。對於生命體而言,觀察利用感官進行;而在科學領域,觀察則可能涉及通過科學儀器對數據進行感知和記錄。觀察的數據可以是定性的,即記錄某特性是否存在,並描述所觀察的現象;也可以是定量的,通過計數或測量將數值附加到所觀察的現象上。
科學方法要求在自然現象中進行觀察以制定和測試假設。這個過程包括以下幾個步驟:
觀察在科學方法的第二和第五步中扮演重要角色。然而,重複性要求不同觀察者的觀察結果可比性。
人類的感官印象具有主觀性和定性,使得其難以記錄或比較。為了讓不同時間和地點的觀察結果可比較,測量的使用被發展出來。測量是結合觀察,通過將所觀察的現象與一個標準單元進行比較。標準單元可以是可以重複或與所有觀察者共享的工藝或定義。
這樣,測量將觀察簡化為一個數字,並且產生相同數字的兩次觀察在過程的解析度內是相等的。
一個科學領域中常見的問題是,觀察本身可能會影響被觀察過程,導致不同於未觀察結果的結果,這被稱為觀察者效應。舉例來說,檢查汽車輪胎中的氣壓通常無法在不放出部分空氣的情況下完成,因此改變了氣壓。大多數科學領域中,可以使用更好的儀器來減少觀察影響的影響。
所有形式的觀察(無論是人類還是儀器)本身作為一個物理過程,都涉及放大,因此是熱力學不可逆過程,並增加了熵。
在某些特定的科學領域,觀察的結果根據不影響日常觀察的因素可能會有所不同,這些通常用所謂的「悖論」來說明。在相對論物理學中,處理接近光速的速度時,不同的觀察者可能對物體的長度、時間速率、質量等許多特性觀察到不同的數值。例如,在雙胞胎悖論中,一個雙胞胎在接近光速的旅程中返回時會比留在家裡的另一個雙胞胎年輕。這並不是悖論,只是當從移動的參考系測量時,時間的流逝速率會變慢。
人類的感官並不像錄影機一樣,公平地記錄所有觀察。人類的感知過程是複雜且潛意識的抽象化過程,某些細節會被注意和記住,其他細節則會被遺忘。心理學家稱這一內部模型或世界表現為「架構」,它是在我們整個生活中建立的。所保留和丟棄的數據取決於這個內部模型。在記憶事件時,甚至可能會用「合理」的數據來填補記憶空白,這被稱為重建記憶。因此,兩個人可以目睹同一事件,卻對此有著非常不同的感知,甚至對簡單事實產生分歧。
正確的科學技術強調仔細記錄觀察,分離實驗觀察與得出的結論,並使用盲測或雙盲實驗等技術以減少觀察偏見。隨著科學進步,我們必須更加關注我們如何觀察和理解周圍的世界,那麼,最終我们是否能发现真正的客观现实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