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06年,美國作家伊莉莎白·吉爾伯特出版了她的回憶錄《吃、禱、愛》,這本書不僅捕捉了她在離婚後的心路歷程,也記錄了她在義大利、印度和印尼展開的環球旅行。該書自發布以來便受到廣泛關注,並在紐約時報暢銷書榜上待了187週之久。
這本書描述了一位女性如何從婚姻的陰霾中走出,尋找自我的過程,她跨越國界,深度體驗了各地的文化與飲食。
吉爾伯特34歲的時候,擁有一切:教育、家、丈夫和成功的寫作生涯,但她卻在婚姻中感到不快,最終選擇了離婚。在經歷了一段失敗的戀情後,她心中充滿了失望與孤獨。決心改變現狀的她,選擇了展開一段充滿冒險的旅行。
吉爾伯特形容她這次旅行為「一場驚人的個人奇蹟」,她希望通過書寫這本回憶錄來獲得資金支撐她的環球之旅。
吉爾伯特在義大利度過了四個月的時間,這段期間她將《吃》轉變為一種生活的藝術,無論是享用當地的美食,還是沉浸在充滿活力的文化中。她隨著每一口的美食,逐漸找回了對生活的熱情和妙不可言的快樂。
在義大利的每一次用餐,對她來說都是一次心靈的滋養,她透過美食重拾自我,重新認識生活。
接下來的三個月,她來到印度,尋求靈性上的啟發,這是《禱》的探索。她深入冥想及修行,期望能夠獲得內心的寧靜與救贖。隨著靈性與現實的衝突,吉爾伯特在這段旅程中不斷尋找著自我平衡的方式。
最後,她來到印尼的巴厘島,尋找生活的《愛》的意義,並最終愛上了一名巴西商人。這段感情的甜蜜與挑戰,為她的旅行劃上了一個複雜的句號,讓她在愛中再次感受到了生活的多元。
吉爾伯特的這段旅程不僅是外在的探索,更是她內心重生的過程。
隨著這本書的熱賣,哥倫比亞影業在2010年製作了同名電影,並由茱莉亞·羅伯茲主演。電影延續了書中的主題,呈現了吉爾伯特的個人成長及探索之旅。不過,電影對書籍中部分細節的闡述造成了不同的評價,許多影評人對於是否忠實於原著表示質疑。
正如評價所言,「這部可讀性強的回憶錄不僅有趣,還為人們提供了反思自身人生意義的契機。」
在觀眾對電影的反響中,許多人對吉爾伯特的故事引發共鳴,認為其旅行的意義和體驗在人生的不同階段都能引發思考。然而,這也引來了部分批評,呼籲注意吉爾伯特所代表的特權與不平等問題,特別是經濟條件在追求自我實現過程中的影響。
一些評論者指出,「《吃、禱、愛》並不是第一本這類书,但它卻是一個典範,展示了女性在追求精神與存在意義上的那些努力和挑戰。」
整體而言,吉爾伯特的故事觸動了許多女性的心靈,讓她們重新思考自我、生活與愛的關係。隨著她的探險,我們不禁會問:在追尋自我與幸福的旅途中,我們能否獲得真正的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