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相對論的理論中,用於表達結果的坐標系統相對於一個隱含的觀察者是非常方便的。在許多(但不是所有)坐標系統中,事件是由一個時間坐標和三個空間坐標來指定的。這個時間被稱為坐標時間,以區別它與固有時間。對於靜止於同一事件的時鐘來說,坐標時間與固有時間相同,這一特例使我們能夠更好地理解這兩者之間的關係。
坐標時間、固有時間和時鐘同步的概念深深植根於相對論中,而對於時鐘同步和同時性的相關概念,我們必須對其進行詳細的定義。
時鐘同步是相對論中一個重要的概念,因為在廣義相對論中,許多古典力學和古典空間與時間的假設被移除。愛因斯坦提出了具體的時鐘同步程序,這使得我們對同時性的理解變得更為波動。在選擇的參考系中,兩個事件稱為同時,僅當這些事件的坐標時間相同;但在不同的參考系中,同樣的事件卻可能是不相同的。
對於非常規的觀察者,在廣義相對論中,坐標系統的選擇變得更加靈活,不同的時鐘可以使用不同的參考幀進行同步。
對於從某個參考系觀察的物體,你可能會發現坐標時間不再能夠被實際的時鐘測量。在這種情況下,即使在同一參考系中,坐標時間和固有時間的衡量也會因引力的影響而有所不同。比如,位於太陽系重心的時鐘不會測量出重心參考系的坐標時間。
這一點在處於不同引力場的時鐘上尤為明顯。當考慮一個靜止於某個位置的時鐘時,固有時間與坐標時間的關係表現出時間膨脹的現象,而這顯然受到引力場的影響。
“一個在參考系下靜止的理想觀察者,其固有時間將與坐標時間一致,這在理論上是可能的,但現實中未必可及。”
除了理論思考,時間的測量同樣面對著現實挑戰。坐標時間的確定通常只能通過實際的時鐘讀數來估算,而這些讀數必須考慮時間膨脹的關係。如果想要絕對的坐標時間,必然需要一個位於無引力影響下的假想觀察者。
事情的復雜性在於,如果選擇一個坐標時間標準,它會影響整個參考系的選擇。基於無引力影響的理想參考框架下,坐標時間的設置變得更為簡單,因為在這個情況下,不受任何外在因素影響的時鐘,由於距離物體的干擾,其固有時間的流速與坐標時間接近。
時間標準的選擇往往需要考慮到相對論效應,這也讓我們在觀察宇宙現象時需保持謹慎。
例如,國際天文學聯合會(IAU)為天文學定義了四種特定的坐標時間標準。其中,基於太陽系重心的坐標時間(TCB)和基於地球中心的坐標時間(TCG),其實質上都表明了不同的時間標準會因不同的引力影響而加速或減緩。
由於這些差異,TCB在"地球觀察者"的視角下顯得速率加快,而在基於地球的時間參照系下,我們不得不使用改良版的時間標準來進行運算,這樣可以盡量減少相對論效應對觀察結果的影響。
到底時間作為觀測的單位,在宇宙中是如何被實際測量的?時間在我們的生活中有多重要?甚至在觀察外太空的事物時,時間的流逝是否真如我們理解的一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