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社會科學的研究中,敘事的價值日益受到重視。其根本原因在於故事不僅僅是傳遞訊息的工具,更是理解人類經驗的重要渠道。從心理學到社會學,敘事探究(narrative inquiry)已經成為一門不可或缺的學術領域,通過故事、日記、信件和對話等多樣化的文本,揭示出人們如何在生活中賦予意義。
敘事探究的核心在於人類如何利用故事來尋求理解和意義。
敘事探究作為一種質性研究方法,早在20世紀初就已被運用於心理學和社會學等學科。它重視的是知識的組織方式,而不僅只是數據的收集與處理。這種方法使得以往單純聚焦於數據的研究視角,逐漸轉變為注重人類情感和經驗的表達。
敘事探究挑戰傳統的量化數據收集方法,質疑「客觀」數據的概念。許多批評者認為,這一方法缺少足夠的理論支持,然而實際上,已經有相當數量的學術研究基於這一理論進行實踐,尤其是在應用語言學、社會科學,以及教育研究等領域。
某些學者指出,敘事探究在傳遞無法量化的知識元素方面,具有獨特的有效性。
隨著對敘事的研究深化,社會科學中的「敘事轉向」現象應運而生。這不僅是對傳統研究方法的挑戰,更是對於故事在知識轉移與認知建構過程中關鍵角色的認識。意義在於,知識的交流若未能適當呈現,往往會淪為無用的資料。
敘事作為知識的一種傳遞方式,攸關於記憶、建構記憶和感知記憶等多重認知問題。心理學家耶羅姆·布魯納在其著作中討論了敘事形式如何幫助人們理解經驗,並將過去的事件轉化為可與他人共享的意義。這一過程不僅是對時間的回顧,更是對情感的活化。
敘事形式使得事件的再現不僅僅是被動的,而是充滿了故事講述者潛藏的情感與意義。
故事強調的不是單一事件,而是多重敘事的交織與重構。這樣的敘事方法在研究中接受了「知識即故事」的看法,認為人類的故事可以被傳達、儲存並重新回憶,從而形成獨特的知識結構。
進行敘事研究通常包括幾個步驟。首先,開發一個研究問題,這個問題通常涉及為什麼或如何。在進行質性研究時,問題必須聚焦於探索對象的內在意義。其次,研究者需收集原始數據,這些數據可能來自訪談、觀察筆記或其他能產生敘事的資料。
質性研究的目標是關注經驗的深層次意義,而非僅僅是表面數據的統計。
接下來,研究者需要組織數據。這一過程涉及將數據進行分類和精練,不斷修正研究問題,使之更為清晰有效。通過不同的組織方式,比如主題組織或時間順序組織,研究者將能夠深入理解敘事中的核心要素。
當數據收集完成後,下一步是詮釋數據。一些理論旨在查找模式、主題及其規律,同時也要注意到那些不合常規的矛盾與異常現象。這不僅僅是對數據的分析,也是透過個體的視角在故事中尋找意義的過程。
詮釋數據的核心在於使訪談者的經驗得到充分的展現,並使之轉化為具有意義的敘事形式。
透過這樣的敘事探究,社會科學不再是冷冰冰的數據堆砌,而是一個充滿人性與情感的學術領域。在這個領域中,故事不僅僅是用來講述過去,更是在構建知識與理解未來的重要工具。
隨著敘事方法的應用日益廣泛,對於這一處於崛起中的研究視角,未來社會科學的面貌將會如何改變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