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自然界中,植物密度是指每單位土地面積上存在的植物個體數量。這個概念在單一物種的植物群落中尤為明顯,通常指的是同一物種的植物在相同時間發芽的情況。然而,植物密度也可用來指稱特定地點的植物個體數量。隨著植物密度的增加,植物間的競爭將變得愈加激烈,進而對它們的生長和生存有著深遠的影響。
植物密度的增加將影響植物結構和發育模式,這一現象被稱為不對稱競爭,會使部分較弱的植物自我淘汰。
在高密度情境下,植物之間的競爭會集中在光、養分和水資源的獲取上。植物互相競爭,導致部分個體無法獲得足夠的資源以維持生長,這是自然界中普遍存在的現象。尤其在光線資源的獲取上,較小的植物所能吸收的資源有限,這進一步加劇了競爭的激烈程度。高密度生長已被證實會導致「自我淘汰」的過程,部分植物因無法競爭而死亡,這使得幸存的植物獲得了更多的資源,進而促進了其生長。
在研究植物密度的過程中,單一物種的均齡群落,或稱「單一群落」明顯成為研究的重要對象。這類植物在種植或播種時同時發芽,常見於農業、園藝或林業的研究中。大量實驗顯示,隨著植物密度的增加,單一物種群落的地上生物量會持續增加,直到達到飽和點,此現象被稱為「最終穩定產量」。
研究發現,儘管總生物量會隨著植物密度的增加而增長,但單位面積的種子產量卻常常會在達到最高總生物量後隨之下降。
例如,農業中農民通常會避免使用極高的植株密度,因為這樣不會對作物產量產生明顯的貢獻。在現代農業中,不同作物如玉米的正常密度為每平方米5-10株,而水稻或大麥可達到每平方米200-300株。在森林中,則通常低於每平方米0.1株的規模。這顯示出,隨著植物密度的增加,不僅每平方米的生物量提升,甚至葉面積指數(LAI)也會提高,然而高密度情況下的光獲取和光合作用並不成正比,這是導致生物量飽和的關鍵原因。
密植環境下,平均每個植物的生物量則會顯著下降,通常每當密度加倍,單株的體積會縮小約30-40%。在高密度的條件中,植物會將相對更多的生物量投資於莖部,而減少對葉片和根系的投資。
在密集的植株群落中,個體植物的葉片數量明顯減少,且通常呈現出更小、更窄的特徵。這些葉片雖然薄,但同樣具有相對相同的氮含量,然而每個面積的氮含量卻下降了。
在高密度的植物中,平均植物高度或植被高度通常保持一致,但莖的直徑顯著變小,且草類植物的側枝數量也較少。
高密度環境中,每株植物所擁有的根系數量會減少,但根的長度和整體密度仍然保持相對穩定。這樣的變化將在未來的生長中形成嚴重的挑戰。
在密集的群落中從上到下的光線會產生強烈的梯度,這使得下層的葉片光合作用速率降低,也影響蒸發率。初步研究顯示,即使在高光照的上層葉片中,它們的光合作用能力可能會比開闊群落中的葉片更低。
由於在密植環境中植物個體較小,因此每株植物所產生的種子數量減少。此外,作為總生物量的部分,種子產量的比例也降低,單個種子的重量也會減少。
密植所帶來的自我淘汰現象揭示了植物在競爭中的生死抉擇。當環境資源有限,植物能否適應競爭並幸存下來,將成為決定其未來生存的關鍵。這不僅僅是一個生態學的問題,更是生命在自然選擇下的一種反映。在這樣的生存競爭中,我們不禁要問:在自然界中,資源的限制是否真的能塑造一種更強大的生物物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