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8年,位於美國紐約州的雪城,當時的公共行政學者和實務工作者齊聚一堂,召開了著名的「Minnowbrook 會議」。這場具有劃時代意義的會議不僅為公共管理的未來鋪平了道路,更揭示了越來越多的公共政策所面臨的挑戰和機遇。
Minnowbrook 會議以「新公共行政運動」為核心,倡導重新思考公共行政的角色和責任。在當時的社會,因為越來越多的社會運動(如民權運動、反戰運動等)影響著公共政策的形成,傳統的公共管理理論顯得捉襟見肘。會議的核心價值是希望公共行動能夠反映社會的道德和價值觀。
「公共管理不僅僅是管理公共資源,更應該是一種價值導向的服務。」
會議後,學者們開始倡導以政策為導向的公共管理,更加注重民主、正義和公共責任。不僅如此,新公共行政運動還引入了關鍵的社會科學理論,將心理學、社會學和經濟學等元素納入公共行政的研究和實踐,促進了公共行政作為一個學科的發展。
「在當前多元化的社會中,公共行政必須敏捷回應社會需求和變遷。」
新公共行政運動的核心原則包括:關注社會公平、實現公共價值,並強調公共服務的角色。不同行動者在這個新框架下需要扮演不同的角色,這也催生了對公共行政的倫理要求。
「公共行政的目的是為人民服務,並應根據公眾的需求而調整。」
隨著時間的推移,新公共行政運動的影響擴大至全球範圍。國家開始將公共服務的效率與公平性結合考量,並隨之出現新問題,如技術進步帶來的數位治理挑戰、全球化影響,以及氣候變遷等全人類面臨的難題。如何在這些複雜的環境中,持續推動有效且公平的公共政策,成為當前公共行政學界亟待解決的課題。
1968年的Minnowbrook會議,不僅重新定義公共行政的學術意義,也對未來的公共政策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當今社會所面臨的諸多挑戰,恰恰是新公共行政理念所渴望解決的。這種公共管理的轉變,對於未來的社會變革無疑是至關重要的,而我們是否準備好迎接這些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