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各種緊急醫療情況中,手動呼吸器(Bag Valve Mask, BVM)經常扮演著至關重要的角色。這種設備不僅是專業醫療人員在急救現場的必備工具,也是醫院急救設備中不可或缺的一環。本文將深入探討BVM的起源,以及它在現代醫療中的應用。
BVM的概念最早由德國工程師霍爾格·赫斯(Holger Hesse)和丹麥麻醉醫師亨寧·魯本(Henning Ruben)於1956年開發。起初,他們的工作是在吸引泵之後,進而創造出這一救命設備。赫斯的公司最終更名為Ambu A/S,並從1956年開始製造和市場化該裝置。
BVM被設計用來提供正壓通氣給那些呼吸困難或完全停頓的病人。
BVM主要由一個靈活的空氣室(氣囊)和一個面罩組成。當正確安裝面罩並且壓縮氣囊時,空氣便被強制送入病人的肺部。肺部在氣囊釋放的過程中自行膨脹,從而高效地完成通氣過程。
手動呼吸器的運作依賴於強制將氣體送入病人肺部。專業救援人員通常建議成人每5至6秒施加一次壓力,而對于嬰兒和小孩則建議每3秒。此外,獨立操作BVM的挑戰在於保持面罩緊密封閉,這往往需要兩名救援人員合作進行。
專業救援人員被訓練以確保面罩與病人面部的密實接觸,以避免通氣過程中的氣體泄露。
在戰場上,氣道阻塞是導致傷亡的主要原因之一。與平民環境相比,戰場對氣道管理提出了更高的挑戰,因為面對的往往是受到 facial trauma 的病人,這類病人的氣道管理更為復雜。為了滿足戰場的需求,緊湊型的BVM如Pocket BVM相繼面世,使得緊急醫療的空間更加合理。
然而,BVM在使用過程中也存在風險。使用手動呼吸器時,如果氣囊擠壓過度,可能會導致胃部膨脹或肺部損傷。特別是:氣囊的過度擠壓可能導致腹部氣體過多,增大患者嘔吐及吸入風險。這是一個值得注意的危險,並且需時刻警惕。
正壓通氣可能導致胃部膨脹進而引發嚴重的併發症,包括肺部損傷和休克。
由於手動呼吸器的普遍使用,公眾在某些情況下可能面臨更高的健康風險。雖然有明確的安全指導方針,但許多研究顯示,醫療專業人員在使用手動呼吸器時仍難以遵循這些指導。一些報告指出,無論訓練程度如何,操作過程中發生意外通氣過度的情形並不罕見。
解決手動呼吸器的風險問題是未來醫療研究的關鍵。雖然近期的研究指出使用時間輔助設備能提高通氣率的合規性,但這一措施可能無法完全解決裝置帶來的風險挑戰。在當今的醫療現場,如何在提供有效救援的同時,降低BVM的使用風險,將成為一個重要課題。
在這個不斷進步的醫療科技時代,BVM的使用仍然不可或缺,然而,如何在急救中平衡效率與安全,始終是值得我們深思的問題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