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數據分析和回歸模型中,最小二乘法是最受歡迎的參數估計方法之一。這種方法的核心在於使觀察值與模型預測值之間的誤差平方和最小化。最小二乘法的誕生是深深扎根於18世紀的科學發展,尤其是在天文學和測地學領域。當時的科學家們需要精確的數據來導航,這促使了最小二乘法的逐步成熟。
在尋求解決地球海洋導航挑戰的過程中,最小二乘法誕生了。
最小二乘法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愛德華·馬里·勒讓德(Adrien-Marie Legendre)於1805年首次公開提出這一方法。這一技術的本質是透過代數程序將線性方程擬合到數據上。在他發表的文章中,勒讓德使用了拉普拉斯(Pierre-Simon Laplace)曾經使用的數據來分析地球的形狀。
在勒讓德之前,早在1671年,艾薇·牛頓就已經開始探索不同觀察的結合,暗示著最佳估計值的存在,這些觀察的誤差在聚合後會逐漸減少而非增加。這一概念在1700年和1722年得到了進一步的發展。圍繞這些原則的許多方法在後來的發現中得到了體現,包括「平均法」和「最小絕對偏差法」。這些方法皆強調將不同條件下的觀察數據結合。
最小二乘法的發展是對當時天文學多項挑戰的回應,尤其是在對於天體運行的預測上。
1810年,卡爾·弗里德里希·高斯(Carl Friedrich Gauss)進一步完善了最小二乘法,將其與機率論及常態分布相聯繫。高斯在其作品中聲稱,自1795年擁有這一方法以來,便在其研究中廣泛應用。雖然他與勒讓德之間產生了優先權的爭議,但高斯值得肯定的是,他成功地將最小二乘法與誤差的理論結合起來,形成了一個更廣泛的數學框架。
高斯的優勢在於他把算術平均數與位置參數的最佳估計回歸模型結合起來,轉變了最小二乘法的基礎,明確了其在回歸分析中的優越性。他通過發現常態分布而使這一方法更加完善。在高斯之後,拉普拉斯在1810年也對最小二乘法進行了驗證,進一步確立了其在統計學中的地位。
高斯的工作展示了最小二乘法在預測未來事件中的強大潛能,尤其是在天文觀測的準確性上。
正如基於最小二乘法的模型所暗示的那樣,其目的是調整模型參數,以最佳擬合一組觀察數據。在最常見的情境中,這些數據點可能來自於單一的或多變量的分析。儘管最小二乘法在許多實際情況下被廣泛應用,但也遭遇了算法的局限性,特別是在面對觀測誤差時。若獨立變數的誤差不可忽略,則可以考慮總最小二乘法來尋求更穩健的估算。
最小二乘法仍然是今天許多現代模擬和數據分析中的基石。儘管如此,該方法依舊未能完全免疫於隨著複雜變數的增加而來的困難。例如,非線性最小二乘法通常需要反覆的近似,而這可能會耗費大量的計算資源。
最小二乘法的成功不僅在於其在數據擬合中的廣泛應用,更在於其對於未來數據探索的無限可能。
最小二乘法不僅是數學上的一項技術,它的誕生與發展代表了科學進步的旅程。在幾個世紀的演進中,這一方法已經從最初的簡單觀察推導出複雜的數理模型,並且在數據科學的今天仍然是一個不可或缺的工具。這不禁讓人思考,未來的數學技術又將如何改變我們對數據的理解與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