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境正義的起源:為何1982年的抗議改變了我們的世界?

在1982年,北卡羅來納州的沃倫縣發生了一起事件,成為環境正義運動的里程碑。當地居民為抗議一個計劃在他們社區打造的多氯聯苯(PCB)垃圾填埋場而展開抗爭。這場抗議不僅喚醒了人們對環境不正義的關注,也標誌著環境正義運動的興起,這場運動致力於解決貧困和邊緣社區因環境污染而遭受的不公平待遇。

環境正義運動是一個社會運動,旨在解決當貧困或邊緣化社區因有害廢物、資源開採及其他土地使用而受到傷害的時候所出現的不公。

自1980年代以來,環境正義運動的影響逐漸擴展,涵蓋了種族、性別和國際不公平等課題。這一運動最初受到美國民權運動的強烈影響,著重反映了富國內的環境種族主義。隨著運動在富裕國家取得一些成功,環境負擔被轉移至全球南方,成為全球性的問題,聯合國等國際組織也開始將其納入議程。

環境正義的定義

美國環境保護署將環境正義定義為:

所有人都應該被公平對待並充分參與環境法律、法規和政策的制定、執行和管理,不分種族、膚色、國籍或收入。

這一定義強調了“公平”這一概念,意即任何一群人,包括種族、族裔或社會經濟群體,不應承擔來自產業、城市或商業運營所帶來的不成比例的環境負擔。

環境正義也可以視為環境種族主義或環境不平等,涉及的不僅是資源的分配,更包括如何進行決策的公正問題。此外,也有學者強調認識正義,要求對壓迫和差異進行承認。這表明環境正義不僅限於分配和程序的考量,更應包括自我治理等維度。

原住民與環境正義

與非原住社區相比,原住民社區的環境正義概念大相徑庭。他們的環境正義不僅關於法律體系的保障,還涉及其獨特的文化和宗教信條。原住民環境權益的捍衛,與其殖民歷史成為關鍵議題。這種殖民情境下的環境正義認識了多樣的地區性與實際經歷。

貧窮的環境主義

喬安·馬丁內斯-阿利耶的“貧窮的環境主義”概念突顯了那些在全球南方的邊緣化社區,如何受到環境退化的不成比例影響,以及在環境決策中納入他們的觀點和需求的重要性。

生態分配衝突是關於自然資源的控制和獲取之間的衝突,並且經常根植於社會和經濟不平等。

慢性暴力

作家羅伯·尼克森在他的《慢性暴力與貧窮的環境主義》中引入了“慢性暴力”的概念,這是一種慢慢出現且不易察覺的暴力形式,通常體現為氣候變化和環境污染等長期影響。這種暴力往往無法通過立法機構得到迅速解決,反而加劇了貧困群體的脆弱性和社會衝突。

環境正義的未來

環境正義的研究不斷發展,學者們提出了批判性環境正義(CEJ)的觀點,強調多重不平等是驅動環境不公的核心因素。研究者探討不同社會類別的交叉,尋求在環境決策中平衡不同利益與關注!是否能夠改變人們理解環境問題的方式?

Trending Knowledge

慢性暴力的定義:氣候變遷為何被稱為一種隱形的暴力?
隨著氣候變遷對全球生態系統的影響愈發明顯,學者和社會運動者開始用“慢性暴力”來描述這種潛移默化的暴力形式。慢性暴力,這一概念最早由作家羅伯特·尼克森於他的著作《慢性暴力與窮人的環保運動》中提出,指的是逐漸發生且難以察覺的暴力,這種暴力隱藏在時間和空間的角落,影響深遠卻常常不被看作是暴力。這種定義使得氣候變遷的影響不僅限於直接的自然災害,而是開始進入到社會結構與權力關係的討論之中。
環境種族主義的真相:為什麼弱勢社區承擔了不公的環境負擔?
環境正義運動是一個社會運動,旨在解決弱勢或邊緣社區因危險廢物、資源開採及其他土地使用而受到的傷害。然而,他們卻從未獲得相應的利益。該運動起始於1980年代的美國,深受美國民權運動的影響,聚焦於國內的環境種族主義。隨著運動的發展,人們也開始關注性別問題、國際環境不公等議題,並不斷地將目標擴展至全球層面。 <blockquote> 環境正義的運動已經成為全球化的一部分,並且其一些目標現在已經
環境正義運動的全球擴展:如何影響南半球的生活?
環境正義運動不僅僅是一場社會運動,它是一場針對社會不平等的反抗,專注於保護那些因經濟利益而遭受環境危害的貧困和邊緣社區。在南半球,這一運動正在迅速擴展,並且其影響正在改變人們的生活方式,尤其是在面對全球變暖和資源提取的挑戰時。 <blockquote> 這一運動開始於1980年代的美國,受到公民權利運動的啟發,最初專注於環境種族主義在富國中的體現。 </block

Respons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