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腔鏡手術,源自於古希臘文的「λαπάρα」和「σκοπέω」,意指「側面」與「看」。這種手術方式以較小的切口(通常為0.5到1.5公分)進行,並藉由攝影機的輔助來診斷或進行治療干預。腹腔鏡手術所帶來的益處顯而易見,相較於傳統的探查性腹腔切開手術(開腹手術),這種微創手術能減輕患者的疼痛、減少出血量並縮短恢復時間。
腹腔鏡手術的關鍵在於使用腹腔鏡,這是一種長型光纖系統,可以從遠端較易接觸的地方觀察到受影響的區域。
1901年,德國外科醫生喬治·凱林(Georg Kelling)首次進行了腹腔鏡手術,這一技術的發展至今不斷演進。與之相對的,開放性手術則涉需要較大切口,通常會對患者造成更大的疼痛及較長的住院時間。然而,隨著手術技術的精進,這一切都在轉變。
腹腔鏡手術可分為兩種主要的腹腔鏡:一種是連接在視訊相機上的望遠鏡式杆鏡系統,另一種則是將微型數位影像攝影機置於腹腔鏡末端的數位腹腔鏡。這些技術的進步使得操作的精度和效率大幅提升,並使患者的術後恢復更加迅速。
現代腹腔鏡手術的發展使得許多外科領域(如胃腸外科、婦產科和泌尿外科)都積極採用這一技術,尤其是在癌症手術方面。
在腹腔鏡手術中,患者的體位會影響心肺功能。常見的體位包括趨腹位(Trendelenburg position)與反趨腹位(reverse Trendelenburg)。這幾種體位的改變能對手術的進行產生不同影響,外科醫生通常根據具體情況選擇最佳位置。
腹腔鏡手術適用於多種手術,包括膽囊切除術、結腸切除術以及腎臟切除術等。與傳統的開腹手術相比,這些手術能有效減少切口的大小及術後併發症的發生率,尤其是對於肥胖患者或需要經歷較大手術的病患。
儘管腹腔鏡手術在成人中已廣為接受,但針對兒童的手術仍有待更多證據來支持其優勢。
然而,腹腔鏡手術也並非毫無挑戰。外科醫生在進行這類手術時,需要克服視覺限制、儀器操作難度以及觸覺感知缺失等問題。這些因素增加了手術的技術複雜性,使得微創手術成為外科醫學中的一門新興專科。
在進行腹腔鏡手術時,腹腔膨脹氣體的影響、意外損傷內臟結構及病人定位的風險都是關鍵考量。
即便如此,這些風險都是微創手術與傳統手術所共同面臨的。未來隨著技術的發展,這些風險將有可能減少。值得注意的是,機器人的介入讓這一切變得更加高效和安全。近期,約翰霍普金斯大學的研究團隊成功研發出一種名為「智慧組織自動機器人」(STAR)的手術機器人,標誌著腹腔鏡手術技術的新里程碑。
回顧腹腔鏡手術的歷史,雖然難以指出一位開創者,但從20世紀初開始,許多醫學先驅持續努力將這一技術向前推進。隨著電腦科技的發展及設備的完善,腹腔鏡手術的實用性和有效性已深入人心。雖然仍有挑戰與風險,但未來的腹腔鏡手術必然會隨著科技進步而不斷昇華。
這一技術的發展能否最終使所有外科手術都轉向微創的方式,甚至影響未來醫學的整體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