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其林指南的起源:為何一個輪胎公司會開始評價餐廳?

米其林指南作為餐飲界的權威評價標準,自1900年以來一直受到廣泛尊重和推崇。然後,這本指南的起源卻與汽車行業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繫。這一切都始於當時法國汽車數量的稀少以及輪胎需求的低迷。

1900年時,法國的道路上還不足3000輛汽車。為了促進汽車和輪胎的需求,米其林兄弟創辦了《米其林指南》。

最初的《米其林指南》是為了幫助當時少數的汽車駕駛者,內容包括地圖、輪胎維修和更換指導、汽車維修商信息、酒店和加油站的列表等。這本指南的免費發行促使了其在法國的廣泛流通,幾乎達到了35100份的印刷量。

隨著時間的推移,《米其林指南》不僅限於法國,還擴展到比利時、阿爾及利亞、突尼斯等國家。這些發展逐漸讓米其林意識到餐廳評價的重要性,因而在1920年代開始專注於餐廳的部分。

安德烈·米其林的靈感來自於觀察指南在當地輪胎商的使用情況。他發現其他商業用途給他帶來啟示,開始收費發行指南。

1922年,米其林開始對指南收費,這一變化使得指南的信譽和專業性不斷提升。自從米其林開始評價餐廳以來,其評分系統越趨嚴格,直至首次引入星級評價。

1926年,米其林開始頒發星星以評價餐廳,自此這一評價系統成為了全球餐飲界的金標準。最初僅有一顆星的評價體系,隨後在1931年引入「零至三顆星」的評分結構,並在1936年公布了星級評定的標準。

米其林指南的三顆星評價分別為:「其類別中非常好的餐廳」、「優秀的料理,值得繞道而行」及「卓越的料理,值得特殊行程」。

米其林的評比具備高度神秘性,評審將在不透露身份的情況下到訪餐廳,報告儲存在年度的「星會議」中。米其林至今也保持著對評審身份的高度保密,以防止任何形式的舞弊或干擾。

然而,這樣的體系也不免引起爭議,一些評論家質疑米其林的標準是否偏重於法國料理,並指控其評價過於主觀。

在2005年,當米其林指南首次進軍美國紐約市時,該地的多間知名餐廳未能獲得所期望的星星,反而引發了廣泛的討論。

隨著全球市場的擴展,米其林指南越來越多地受到各地旅遊機構的青睞,不少國家和地區甚至出資邀請米其林進行評價。這樣的趨勢促使米其林指南的影響範圍不斷增長。

2021年,米其林宣布停止印刷版本,轉向數位化的形式發行,這讓更多人可以在沒有任何費用的情況下接觸到米其林的評價。然而,針對一些傳統市場如法國、義大利等地,米其林仍然選擇保留印刷版本,這使得其在某些地區的影響力依然強大。

米其林指南除了專注於餐飲,還推出了綠星、平板等其他評價標準,逐漸擴展服務範圍以涵蓋更多的飲食文化。

當今的米其林指南除了頒發星級外,還引入了Bib Gourmand等獎項,表彰那些在合理價格下提供優質美食的餐廳。這樣的改變使得高品質餐飲不再與價格和奢華劃上等號。

總結來看,米其林指南的起源展示了市場需求如何驅動一個業務從輪胎製造商轉變為全球餐飲評價的權威機構。隨著米其林指南的不斷演變,它的評價標準是否會繼續適應成長的市場需求?

Trending Knowledge

百年歷史的變革:米其林指南如何從免費轉變為付費?!
米其林指南,自1900年首次發布以來,伴隨著歷史的變遷和餐飲界的演變,從最初的免費發放,逐漸轉變為收費模式,這背後隱藏著什麼樣的商業思維和文化影響?在這篇文章中,我們將一同深入探討米其林指南的歷史變遷和付費模式背後的原因。 米其林指南的起源 米其林指南的起源可以追溯到20世紀初,當時法國的汽車數量仍然極其稀少。在1900年,米其林兄弟希望透過發行一部指南來刺激汽車的需求,繼而推動
米其林指南的星星秘密:如何選出最頂級的餐廳?
隨著餐廳文化的變遷,米其林指南持續在全球美食界扮演著重要角色,成為了無數的美食家夢寐以求的標準。每年,這個源自法國的指南都會引發一場關於餐廳排名的熱議,其背後的評選過程卻鮮為人知。 <blockquote> 在無數的餐廳中,僅有極少數能夠獲得米其林星星,這使得這些餐廳的名氣大幅提升,並且吸引著食客和評論家的熱切目光。 </blockquote> 米其林指
隱藏在米其林星後的故事:餐廳評審到底有多神秘?
米其林指南,全名為「米其林指南」,自1900年以來由法國輪胎製造商米其林公司發布。這本指南不僅是對美食的指引,更是無數餐廳生存與榮耀的象徵。米其林星的評定標準如同神秘面紗,無數廚師翹首以盼,而米其林的匿名評審在其背後又隱藏著什麼樣的故事? <blockquote> 米其林評審的存在,讓餐廳如同在賽場上進行永不停歇的比賽。 </blockquote> 米其

Respons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