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社會科學及相關領域,「厚實描述」(thick description) 是一種描述人類社會行為的方法,不僅涵蓋了物理行為,還包括了行為所處的上下文以及當事人的解釋視角,使得外部觀察者能夠更深入地理解這些行為的意義。這種方法的概念最早是由20世紀哲學家吉爾伯特·賴爾(Gilbert Ryle)所引入,而現今的主流用法主要源於人類學家克利福德·吉爾茲(Clifford Geertz)在1973年出版的《文化的詮釋》(The Interpretation of Cultures)一書中發展而來。
厚實描述不僅是對行為的觀察,更是對該行為背後文化和社會結構的深度解讀。
賴爾最初將描述分為「薄」(thin) 和「厚」(thick)。前者僅包括表面行為的觀察,而後者則添加了行為背後的上下文,這需要了解個體的動機以及其他觀察者如何理解這些行為。這種方法出現在民族誌學學派要求更多關注日常事件的時期,因為看似隨意的事件其實可能傳達重要的理解,而這樣的理解在初次觀察時可能會被忽視。
正如布羅尼斯瓦夫·馬林諾夫斯基(Bronisław Malinowski)在其1922年出版的《西太平洋的阿艚純族人》中所提出,人類學家應該試圖從民族學對象的視角來理解他們的行為及所處的世界。吉爾茲在賴爾的基礎上,進一步普及了厚實描述的概念,他著重於文化的象徵性及解釋性,對當時人類學界普遍尋求普遍真理的做法提出了批評。
吉爾茲強調,文化應該被視為一種符號系統,讓觀察結果能夠與更深層的意義相聯繫。
在《厚實描述:走向詮釋文化的理論》中,吉爾茲將厚實描述的焦點從單純的觀察轉向分析,並且分析使得觀察與解釋方法相分離。他的分析在於識別當下所有的個體,並形成統合的合成,O以說明所產生的行為。厚實描述能力的展現,就是展示特定情境的完整性,並協助全面理解研究結果。吉爾茲認為,觀察僅僅是個開始,而真正的理解需依賴相關的語境。
與此同時,吉爾茲也質疑人類學實踐的現狀,指出對文化的簡化性理解,認為文化不該被簡化為「平凡的觀察結果」。他設想文化是一種符號學,應該被看作是一種持續的意義建構,而不是僅僅「複雜整體」的理解。這種看法使得民族志觀察必須依賴於被研究族群的語境,並且理解參與者如何認識彼此的行為及其在特定時間、空間的社會結構中的角色。
今日,厚實描述的概念已經被多學科採納,吉爾茲呼籲人們在文化的交織中尋找意義網絡。
然而,厚實描述的方式雖然獲得廣泛的使用,但也遭到一些學者的質疑。他們認為,簡單地堆積大量數據是否能夠真實地解讀一個社會的意義與全貌,仍然存在懷疑。文化是動態和變化的,吉爾茲也強調與其研究對象交談的重要性,而不是僅僅替他們發聲。這一方法對於真正接觸文化的實際背景至關重要。
隨著研究的深入,厚實描述促使更多研究者在文化研究中隨著時代的變遷而適應新的方法論視角。吉爾茲被認為是「美國最有影響力的文化人類學家」,他的文字風格清晰易懂,為理解文化意義的演進提供了基礎。文化的詮釋轉向了以意義為核心的理解,從結構性的分析轉向了對語境與文本信息的重視。
總而言之,厚實描述的力量在於它不僅捕捉表面的行為,更加深入到文化的底層結構,揭示行為背後隱秘的意義。在當今變遷迅速的社會中,我們應如何運用厚實描述的方式來理解和連結不同文化中的行為與價值觀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