潤濕是指液體能夠擠開氣體以與固體表面保持接觸的能力,這種現象源於兩者相遇時的分子間互動。當液體與氣體或其他不溶於第一種液體的液體相互作用時,就會發生潤濕。潤濕程度,也就是潤濕性,是由黏附力和內聚力之間的力平衡來決定的。潤濕被廣泛應用在許多領域,包括材料的粘合和附著力。值得注意的是,潤濕及其控制機制的表面力,也同樣影響其他相關效應,例如毛細現象。近年來,表面活性劑更被用來提升液體(如水)的潤濕能力。這些現象在奈米科技及奈米科學的研究中,因為許多奈米材料的發展而備受矚目。
潤濕的本質涉及到兩種主要力量:液體與固體之間的黏附力,以及液體內部的內聚力。
潤濕的過程可以分為非反應性潤濕和反應性潤濕兩類。非反應性潤濕是指液體在不發生化學反應的情況下與固體表面接觸,而反應性潤濕則涉及到液體與固體之間的化學交互作用。通常,潤濕性越好的表面其接觸角(θ)越小,這意味著液滴能夠更加擴散於光滑的固體表面。接觸角小於90°的表面被視為親水性,而大於90°的表面則被稱為疏水性。超疏水表面則有著超過150°的接觸角,幾乎不與液滴接觸,這種現象有時被稱作「蓮花效應」。
接觸角的變化並不僅僅取決於液體的性質,還與固體表面的結構及化學組成有關。
固體表面可以分為高能量和低能量固體。高能量固體,例如金屬、玻璃和陶瓷,因為其強大的化學鍵結合(如共價、離子或金屬鍵),需要大量能量來打破其結構,因此液體通常會在這些表面上實現完全潤濕。而低能量固體如氟碳化合物和碳氫化合物,則主要是通過物理力量(如范德瓦耳斯力和氫鍵)來與液體互動。對於低能量表面,液體可以實現完全或部分潤濕,這取決於所選的液體類型。
低能量表面與液體的相互作用主要通過分散性力進行。著名的科學家William Zisman曾觀察到,當液體的表面張力降至最低時,接觸角的cosine值將呈線性增加。這使得他能夠建立液體與表面張力之間的線性關係,以此確定固體的臨界表面張力,使研究者能夠預測材料的潤濕性。
知曉固體的臨界表面張力,有助於預測該固體的潤濕性能。
理想的固體表面應該是平坦、剛性、完全光滑、化學均勻並具有零接觸角滯後性。在此理想狀態下,當液滴置於此表面上時,形成的接觸角應該是唯一的熱力學穩定接觸角。然而,現實世界中,表面往往難以達成這種理想狀態,具體表面可以是粗糙或者有限剛性的平面。在許多情況下,因此接觸角的範圍會從前進接觸角到後退接觸角不等。平衡接觸角的計算則需要考量這些參數的影響。
最後,這些潤濕原理在許多工業應用中扮演著關鍵角色,例如在塗料、印刷及醫學設備等行業中,理解和應用潤濕性的重要性不容小覷。透過不斷的研究,人們能更進一步探索潤濕性對於材料科學及工程的影響。面對多樣性材料的快速發展,我們是否能完全掌握潤濕現象的運作原理來推進科技前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