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於羅馬尼亞普拉霍瓦郡斯拉尼克的斯拉尼克鹽礦,距離布加勒斯特約100公里,這個古老的鹽礦自1685年以來一直是當地歷史的一部分。雖然該礦場如今不再進行鹽的開採,但已經向遊客開放,成為人們尋求自然療法和放鬆身心的避風港。礦中獨特的微氣候,每年都保持著穩定的氣溫與氣壓,吸引了許多遊客前來療養。
斯拉尼克鹽礦提供了一個海拔208米的深度,該地的空氣純淨,有人相信其對呼吸系統疾病的療效。
鹽礦內部由兩層組成,分別為「統一層」(Unirea)和「米哈伊層」(Mihai)。在這些層次中,遊客可以尋找各式各樣的娛樂設備,包括遊樂場所以及乒乓球桌。而一個特定區域則專門用來供肺癌患者休息和康復,許多人來此感受天然的療癒力量。
斯拉尼克鹽礦的歷史可追溯到1685年,當時的斯巴達爾米哈伊·坎塔庫齊諾(Mihai Cantacuzino)購得斯拉尼克地產並開設鹽礦。1688年,鹽礦在「綠谷」投入開採,隨後許多其他鹽礦也相繼登場。在1713年,他將礦場及地產贈予布加勒斯特的科爾策修道院。經過數代人的發展於19世紀,該礦經歷了數次現代化與擴建,開採技術隨之精進。
統一鹽礦的開放始於1938年,並於1943年至1970年間進行鹽的開採。開採過程以自上而下的方式進行,並採用逐層切割的技術。隨著礦井的利用,這裡逐漸成為一個受歡迎的旅遊景點,吸引著對健康有要求的遊客前來尋求鹽的療效。
礦井內的「創世大廳」(Genesis Hall)內擺放了以鹽製成的雕塑,展示了當地藝術家的才華與創意。
在此邊,也有許多運動設施供運動員訓練使用。礦內的木製陽台更是讓專業人員能在檢查礦井結構時穿梭其間,為安全保駕護航。
米哈伊層在1912年開放,與統一層同樣具備大規模的開採能力。該層曾是羅馬尼亞第一座配備電燈的鹽礦,並在1970年後舉辦了多場國際性的飛行模型比賽,促進了與遊客的互動。
在1994年秋季,由於地面水和降水滲透,鹽礦遭受嚴重損害,統一層出現了洪水,造成礦井部分被迫關閉。該問題引起了專家的重視,並以此為契機,開始了重建和修復工作。研究人員尤根·斯克羅布(Eugen Scrob)提出了了一種新的實驗方法,希望能避免礦井的完全崩塌,並在他的努力下,礦井再次恢復了生機。
經過數年的努力,水被排除,洪水過後的礦井於1998年7月重新對外開放,恢復了往日的活力。
如今的斯拉尼克鹽礦不僅是一個旅遊景點,更是一個文化和健康的交匯點。面對花費高達20億瑞特的修復費用,這個古老的鹽礦最終能夠在災難中重新綻放光彩,吸引著無數遊客的到來。未來,這個鹽礦的重生是否能成為更多類似歷史地標的啟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