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全球環境問題的日益嚴重,環境政治的話題也隨之興起。這不僅涵蓋了關於環境的政治問題,還包括專注於環境相關的學術研究。根據Neil Carter的《環境政治》一書,環境政治的核心組成部分包括政治理論的研究、主要政黨和環保社會運動的環境立場的檢視,以及不同地緣政治層級上影響環境的公共政策的分析。環境政治以人類社會與自然界的關係為根本關切,並且擁有自己獨特的意識形態和政治運動。
現代環境主義是一場要求社會價值和結構徹底轉變的政治和行動大眾運動。
隨著工業化的推進,環境問題逐漸成為社會的優先考量,尤其是在二次世界大戰後。那時,清新的空氣和水源成為了新一代美國人關心的議題。而這股潮流隨著1960年代的「大蝦計畫」和1972年瑞典斯德哥爾摩的聯合國人類環境會議而逐漸擴展至國際層面。
此外,民主制度在推進環境政策,尤其是氣候政策方面的角色並非一成不變。儘管理論上,民主程序可以促進有意義的改革,但實際上卻在不同的民主政府中展現出不同的環境進展。視乎公眾支持的存在,民主制度能夠為政策立法者提供更大的動力來考慮公眾整體利益,尤其是在面對氣候變化的當下。
民主政府中的政治應對,可以涵蓋大多數,甚至所有選民因氣候變化而受到的後果。
然而,對於一些民主國家來說,經濟利益與政治現實常常使其面臨重重阻礙。一方面,商業團體和各種經濟利益集團對於環境改革的反對,使得立法者在面對環境問題時難以全力以赴;另一方面,在發展中民主國家,環境改革經常被置於更為迫切的社會問題之下,例如貧困和基礎設施建設。
此外,環境正義的議題在民主決策過程中也存在缺口。在許多情況下,少數族裔與邊緣群體未能獲得有意義的政治代表,而它們通常也是氣候變化影響最為深遠的群體。這種不平等的現象在全球層面上尤為明顯:那些對氣候變化影響最深刻的國家,通常是在其歷史上造成最多碳排放的國家。
世界各地的環境運動要求重新思考政治體制,審視環保與經濟發展之間的關係。這也引發了關於民主制度是否足以奏效的深層次討論。當人們將經濟增長與環境保護視為對立時,民主制度是否會成為推進環境政策的障礙?
在這樣的困境中,許多學者提議採用更加包容性的民主形式,例如:草根民主。這樣的政治體系將普通公民放在決策的重要位置,減少大型組織和富有個體在政策制定過程中的影響力。這無疑為未來的環境政策注入新的可能性。
許多國家在環境問題上的立法與改進,存在著與公眾意見不符的現象,尤其是當投票者有限的注意力往往集中在更為直接的經濟及政策議題上。
對於全球的環境問題,尤其是工業化迅速發展的國家如巴西、俄羅斯、印度和中國(BRIC國家),他們在經濟增長與環境破壞之間找尋平衡的探索仍在持續。環境惡化所帶來的健康問題,以及污染對自然資源的損害,常常能更直接地刺激這些國家的環保行動。
然而,隨著這些國家的收入水平逐漸提升,環境惡化的趨勢也隨之獲得改善。事實上,這一現象在「環境庫茲涅茨曲線」的理論中得到了確認:當人們的收入逐步增加,他們會開始要求更好的空氣和水質,從而終結了過去的環境破壞模式。
面對氣候變化的逐漸加劇,新的環保意識也在全球範圍內擴展。更多的國家開始致力於環境技術的發展與創新,無論是從政策還是經濟層面來看,這一切都反映出人們對未來的深切關懷。隨著人類對環境影響的認識提升,面對未來的挑戰,我們需要思考的是,如何在環保與發展之間找到更好的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