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俄烏衝突的升級,德國的能源政策正面臨前所未有的挑戰。長期以來,德國在能源供應上對俄羅斯的依賴,讓國家在地緣政治衝突中感受到了風險的加重。這種情況促使德國重新思考其能源組合,尤其是在可再生能源和化石燃料之間的平衡。
在2018年,全球主要能源來源中約80%是化石燃料,其中煤炭貢獻了27.2%。而化石燃料燃燒釋放的二氧化碳佔全球碳排放的44%。
德國政府目前的能源政策著重於減少對俄羅斯天然氣的依賴,這一工作是由經濟部長羅伯特·哈貝克親自推動的。根據哈貝克在2022年的報告,德國希望將對俄羅斯天然氣的依賴從55%降低至30%,將原油從35%降至25%,煤炭的依賴也降至25%。這些目標的實現,不僅需要調整能源進口來源,還需要加快可再生能源的發展。
德國的可再生能源幾乎是100%自己生產,但在化石能源方面卻存在較高的進口依賴。
為了減少這種單一結構帶來的風險,德國在尋求對能源進口來源的多樣化,比如與其他國家如挪威及美國的能源合作。這不僅能增強能源保障,還可以減少因地緣政治衝突帶來的影響。隨著各國積極尋求可持續能源的發展,德國的政策調整亦成為全球能源轉型的重要實例。
國際能源機構(IEA)已經提出可持續發展情景,預計全球能源消耗可減少800 Mtoe,這需要在居民和交通能源領域進行結構性變革。
除了多樣化進口來源,德國還強調在可再生能源上的投資,這對於能源供應的持續性至關重要。與此同時,德國的核能政策也在隨著情勢的變化而重新評估。雖然德國在福島核災後決定逐步淘汰核能,但在當前的局勢下,可能需要重新考慮核能在能源組合中的位置,以確保能源的穩定供應。
當然,這一切的調整和改變並非易事。德國必須面對未來實施能源轉型的成本,包括關閉煤礦和退役核電廠所需的巨額投資,這些都是現階段無法迴避的挑戰。
如果一個國家主要將其貨物或服務出口至單一其他國家,那麼就存在著最高程度的單一結構風險,這在經濟危機或政治衝突中可能導致進口國的默然。
德國的能源政策變動反映出,在面對外交風險和全球變遷的同時,尋求更為靈活和可持續的能源組合將是國家的當務之急。可再生能源的增長和化石燃料的減少並非僅僅是實現環境目標,更是一個關乎國家安全的戰略問題。隨著全球能源形勢日益複雜,德國能否及時調整過度依賴的能源結構,保障自身的能源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