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我們打開相機或手機,捕捉日常生活中的點滴時,背後其實有著複雜的影像形成過程在運作。數位影像的形成不僅需要考量幾何和光學的因素,還涉及到模擬信號轉換為數位信號的過程,這一切都是為了讓每個像素都能完美呈現出最真實的色彩。
影像形成的過程是一個將三維物體映射到二維影像平面上的過程,這每一點都和物體上的某一點一一對應。
在數位影像的形成中,照明是首要因素。不同的光源,如陽光、燈泡或發光二極體,將光照射在物體上。接著,受照物體表面的影響,光會以不同的方式反射回來。例如,對於粗糙表面,反射的光會根據雙向反射分佈函數(BRDF)進行散射。BRDF是一個描述入射光與反射光比率的函數,並隨著入射角和波長的不同而變化。
通常情況下,對於一個理想的表面,其BRDF的大小為R/π,其中R是該表面的反射率。
接下來,影像的視場與鏡頭的焦距、高度和形狀有著密切關聯。影像的最大延展與鏡頭的焦距來決定了鏡頭的視場。這就為影像提供了幾何上的約束,而這種約束又進一步限制了影像的品質。
透鏡的光圈限制了每一影像點的光收集,這通常被稱為f-stop或f-number。
在數位影像系統中,感測器的角色至關重要。隨著光線聚焦到感測器上,連續的影像會被像素化。每個像素都會積累入射的光,並生成一個與光強度成比例的電子信號。若感測器是黑白的,則積累後的影像會呈現為灰階圖像。如果是彩色影像,則會覆蓋一層馬賽克的彩色過濾器,例如Bayer過濾器,從而實現色彩的重建。
影像品質的好壞取決於幾何和光學的因素,例如像素密度、透鏡像差以及光圈的衍射等。
另外,在影像的品質評估上,調製轉移函數(MTF)是一個關鍵指標。MTF測量了影像平面上正弦變化的能見度,受到鏡頭的光學特性及像素化的影響。對於每個透鏡,MTF是光圈特性自相關函數的表現,涵蓋了有限孔徑和鏡頭像差的影響。
當然,人眼的影像形成過程也非常獨特。人眼的透鏡具有靈活性,可以根據焦距的需求調整形狀,從而聚焦於不同距離的物體。這種自我調節的能力使得人眼在面對各種光線和景物時,都能清晰地捕捉到每一個細節。
眼睛的透鏡與普通光學透鏡的主要區別在於前者具有彈性,這讓它能在不斷變化的視距中保持影像的清晰。
在數位影像形成的背後,無論是影像的幾何特徵,還是感測器的性能,甚至人類視覺的特性,這些都在共同作用下,讓每個像素都散發出色彩的奇蹟。人們對影像品質的感知,經常受到這些因素的綜合影響。然而,這一切的科學知識能否幫助我們更好地理解這些看似瞬息萬變的影像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