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細胞週期的每一個階段中,許多因素共同作用,推動生物體的生長和分裂。其中,被稱為成熟促進因子(Maturation-promoting factor,簡稱MPF)的結合物,一直以來都是研究生命循環的關鍵所在。MPF是由細胞周期依賴性激酶1(CDK1)和調節性亞基的細胞週期蛋白組成,具體負責控制細胞進入有絲分裂(M期)及減數分裂(Meiosis)的進程,並在不同細胞類型中發揮著核心作用。
MPF被發現能促進細胞在G2期進入M期,透過磷酸化多個在有絲分裂中所需的蛋白質,實現其功能。
MPF的發現可以追溯到1971年,當時兩組獨立的研究團隊觀察到,當青蛙卵母細胞處於G2期時,如果注入了經過激素刺激的卵母細胞的細胞質,卵母細胞就能夠進入M期。這一發現揭示了一種可溶性因子存在於細胞質中,能夠促使細胞進入有絲分裂的過程,而這個因子被命名為成熟促進因子(MPF)。更後續的研究表明,MPF的活動並不僅限於卵母細胞,還存在於多種體細胞中,表明它在細胞週期中的普遍重要性。
證據顯示,一種可溶性因子調控著細胞進入有絲分裂,而並非如同核鐘一般的內部計時裝置。
MPF由兩個亞單元組成:CDK1和細胞週期蛋白。CDK1在有絲分裂過程中起著磷酸化的作用,而細胞週期蛋白則為CDK1的活性提供必要的條件。具體而言,細胞週期蛋白B與CDK1結合後,能夠最大化其活性,推動細胞進入M期。
在細胞週期的G1和S期中,CDK1因被抑制酶Wee1磷酸化而失去活性。當細胞從G2期過渡到M期時,CDC25去磷酸化CDK1,使其恢復活性並結合細胞週期蛋白B。這個過程中,除了要去掉不活性的磷酸基,還需要特定的氨基酸殘基被磷酸化,從而引發多個反饋機制,使細胞平穩過渡至有絲分裂。
MPF的激活過程涉及如Thr-161、Thr-14和Tyr-15等數個氨基酸殘基的磷酸化和去磷酸化,形成了細胞周期調控的正反饋迴路。
MPF不僅促進細胞進入M期,也在細胞內部結構改變中起著重要角色。例如,在有絲分裂過程中,MPF能引發微管的不穩定性,促進紡錘體的形成,並透過磷酸化來促使染色質的凝縮。此外,MPF還能引發核膜的解聚和內質網的片段化,標誌著細胞馬上進入分裂階段。
MPF的作用對多種細胞成分產生影響,包括:
在細胞周期後期,MPF的活性會下降,促進肥大複雜體(APC)對細胞週期蛋白B進行聚泛素化,最終導致細胞週期蛋白的降解,這一過程具有負反饋性。當細胞進入後期有絲分裂時,細胞周期蛋白B的濃度降低,促成細胞質分裂的順利進行。
在細胞進入有絲分裂末期的瞬間,MPF必須被迅速去活化,這樣才能為細胞的正常分裂提供保障。
隨著對MPF了解的加深,科學家們逐漸意識到MPF在細胞分裂中的關鍵角色,不僅在生物學上還可能對臨床研究和癌症療法有直接的影響。作為細胞週期中一個重要的調控因子,MPF的研究將持續揭示細胞分裂的奧秘。
在未來的科學探索中,MPF會如何塑造我們對生命週期的理解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