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丁美洲這個術語通常被用來描述美洲地區,那些主要講述拉丁語系語言的國家,包括西班牙語、葡萄牙語和法語。它涵蓋南美洲(不包括蘇里南、圭亞那和福克蘭群島)、中美洲、墨西哥及加勒比海的大部分島嶼。這一術語最早出現在1856年,由智利政治家弗朗西斯科·比爾鮑(Francisco Bilbao)於巴黎的一次會議中提出,目的在於統一具有共同文化和語言遺產的國家。
在1856年的巴黎會議上,比爾鮑強調,拉丁美洲的概念是反擊美國殖民主義的工具。
據證據顯示,拉丁美洲的概念可以追溯到19世紀30年代,當時法國的聖西門主義者米歇爾·謝瓦利(Michel Chevalier)認為美洲的一部分應與“拉丁歐洲”結盟。歷史學家指出,比爾鮑及其同僚的使用與反帝國主義運動密切相關。在這一背景下,拉丁美洲不僅僅是一個地理概念,更是文化及政治認同的象徵。
歷史學者米歇爾·戈巴特指出,“拉丁美洲”一詞的使用源於對帝國主義的反對,並指向拉丁人民的團結。
拉丁美洲通常可以根據地理、政策及文化進行細分,包括北美洲、中美洲、加勒比海及南美洲等子區域。南美洲內部還可進一步分為南方圓、圭亞那及安第斯國家等,這些分區在政治及經濟上下有著不同的特徵和挑戰。
在當代定義中,拉丁美洲不僅包括西班牙和葡萄牙殖民地,還可能擴展到法語地區,包括海地及法語加勒比海諸島。
在15世紀和16世紀的歐洲人抵達之前,拉丁美洲已有多種原住民族居住,當中包括奧爾梅克、瑪雅、印加等高度文明。隨著西班牙和葡萄牙的殖民,拉丁美洲的語言及文化受到了深刻影響。即使在獨立運動成功之後,該地區的政治與經濟穩定性仍舊面臨挑戰。
進入21世紀,拉丁美洲國家的政治波動與社會不平等問題持續存在。2000年代的左派政治潮流使得一些國家出現了即便在政治和社會上付出努力仍未能解決的貧富差距問題。因此,如今拉丁美洲犹如一個在全球化與文化交融中仍舊探索自我身份的地區。
聯合國的報告指出,拉丁美洲和加勒比地區是全球最不平等的地區,社會矛盾深重。
拉丁美洲,如今的定義與當初比爾鮑提出的理念相比,有著何種不同?我們又該如何重新理解當代拉丁美洲的地域及其身份的演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