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凝聚態物理學和材料科學中,無定形固體(或非晶固體)是指缺乏晶體特徵的長程有序結構的固體。這種材料不僅在科學社群中引起極大興趣,也是無數日常應用的基礎。對無定形固體的理解不僅挑戰了我們對物質結構的認識,更是一扇探索物質世界的新窗口。
無定形固體的概念源自希臘語,意指「沒有形狀或形式」。
與晶體材料的規則排列不同,無定形材料在內部結構上仍擁有分子級的結構塊,這些塊的組合可能與相同化合物的晶態相似。然而,在長程範圍內,無定形材料不具備明確的規則性,因此無法用有限的單元晶胞重複來描述其結構。
統計測量如原子密度函數和徑向分佈函數在描述無定形固體的結構時顯得尤為重要。雖然無定形材料缺乏長程有序性,但在小尺度上仍然呈現局部有序性。按照慣例,短程有序性只延伸至最近的鄰居殼層,通常僅為1-2個原子間距。而中程有序性可能延伸到短程有序的1-2納米以外。
從液體狀態轉變為無定形固體的過程,即玻璃轉變,被認為是物理學中極為重要且尚未解決的問題之一。
在非常低的溫度(低於1-10 K)下,各類無定形固體都展現出類似的低溫性質,儘管存在各種理論模型,但無論是玻璃轉變還是無定形固體的低溫性質在基本物理層面上仍然未得到良好的理解。
「這些無定形材料的特殊性質挑戰著傳統晶體固體的性質。」
由於缺乏長程有序性,標準的結晶學技術通常無法有效判斷無定形固體的結構。多種電子、X射線以及計算基的方法被用來特徵化無定形材料,各種技術的聯合分析在此類材料的研究中十分常見。
無定形材料的衍射圖譜以寬而模糊的峰值為特徵,這與晶體材料的強布拉格衍射形成鮮明對比。為了從衍射圖譜中提取出實際的結構信息,需進行詳細的分析和輔助技術的應用。
這一技術能在傳輸電子顯微鏡中實現亞埃級的分辨率,通過多個傾斜角度拍攝的2D圖像重建3D結構,揭示無定形材料中不同原子的空間位置。
無定形相在薄膜中是一個重要組成部分。薄膜是厚度在幾納米到數十微米之間的固體層,這些材料的微結構受到多種因素的影響。
無定形金屬層在超導體的發現中扮演了關鍵角色。對無定形金屬(包括無定形金屬薄膜)超導性的理解目前主要與音子介導的庫珀配對有關。
無定形固體通常表現出較高的熱載流子局部化,這導致其熱導率較低,因此成為熱保護材料的優選,尤其是在熱障涂層和絕緣材料中。
「這些無定形材料在科技與日常生活中無處不在,卻隱藏著驚人的結構奧秘。」
無定形固體的性質與應用範圍展示了物質世界的多樣性與複雜性,從超導性到熱保護材料,再到薄膜技術,它們無不展現了科研人員對無定形材料內部結構的深入探索。隨著科學與技術的快速發展,未來我們是否能夠解碼無定形固體的神秘,深入了解其結構與特性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