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養生物是一種能夠將非生物來源的能量轉化為有機化合物能量的生物,這些能量可被其他生物用來生存。這些生物像植物或水中的藻類,利用光能或無機化學反應的能量,透過從簡單的物質(如二氧化碳)中提取碳來生產複雜的有機化合物(如碳水化合物、脂肪和蛋白質)。自養生物不需要來自活體的碳或能量,客觀上它們是食物鏈中的生產者。
自養生物可以將二氧化碳還原,製造有機化合物以供生物合成以及儲存化學燃料。
在生態系統中,自養生物扮演著關鍵角色,它們的存在確保了地球生命的延續。這些生物之所以能持續繁衍,主要依靠它們轉化無機物質並存儲能量的能力。最典型的自養生物是光合自養生物,通過光合作用將光能轉換為化學能,並由此合成有機物。
自養生物的術語最早是由德國植物學家阿爾伯特·伯爾哈德·弗蘭克於1892年提出的,該詞源於古希臘語,意指「滋養」。第一批自養生物很可能在史前期的阿基因時代就已出現,並隨著環境變化而擴散,尤其是在氧氣累積的事件中,藍藻等光合生物發揮了主導作用。
藍藻是從異營生物進化而來的,它們透過光合作用不斷成長和繁殖。
雖然大多數自養生物都是光合的,但仍然存在一些稱為混合自養生物的例外。這類生物能夠從有機化合物獲得碳,同時仍可利用光或無機化合物作為能量來源。舉例來說,光異養生物是指從有機物中攝取碳的生物,但其能量來源卻來自於光能。這些多樣化的自養生物使生態系統更加穩定和豐富。
光合作用是自養生物獲取能量以及為其他生命提供能量的主要途徑。在這個過程中,主要生產者會吸收來自太陽的能量,利用這股能量生成糖和氧氣。這樣的能量轉換過程,不僅有助於植物成長,同時也是其他生物生存的基礎。有趣的是,根據研究,植物的光合作用僅能利用大約1%的太陽能,卻能為整個生態系統提供必要的養分和能量。
沒有主要生產者,地球的生物系統無法持續。
熱帶河流和溪流中的水生藻類是生態食物網中的重要組成部分,這些生物通過淨初級生產力的方式,反映了生態系統內合成的碳量,這些碳最終會成為消費者的資源。在熱帶環境中,水中初級生產的速度至少比溫帶系統高出一個量級,顯示出這些生態系統的繁茂與活躍。
研究者推測,潛在的最早細胞並非異養生物,而是自養生物,因為這些生物的存在使它們能夠依賴無機物質生存。這些自養生物在極端的水下熱泉中生存,可能是具熱喜性的厭氧化合物自養生物。這一推測與遺傳分析的證據相符,即所有現存生命的祖先也可能生活在相似的極地環境中。
總結來看,自養生物對於維持地球生態系統的運行至關重要,它們所製造的有機物是食物鏈的基石。想像一下,假如沒有這些自養生物的存在,地球上的生態平衡將會是怎樣的情況呢?